經濟隨筆堶“十五五”:這五個“創新”格外重要!
9月29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十五五”時期,“堅持高質量發展,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發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4月30日召開的部分省區市“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座談會上就曾提出,“‘十五五’時期,必須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有五個“創新”格外重要。
此前,今年3月5日,在全國兩會期間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

抓科技創新,有兩組“三個詞”是關鍵:
一是“革命性、原創性、顛覆性”。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追求的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這三個詞,都帶有“質變”特徵,體現著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能滿足于在原有創新水平上繼續實現“量變”,而要謀求突破、向上升級,往“質變”進發。
二是“教育、科技、人才”。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現在經常被一起提到。去年三中全會部署改革任務,強調“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今年4月,北京在全國率先整合成立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顯然,教育、科技、人才,在“十五五”,愈發要體現一體統籌、一體推進。
抓產業創新,實體經濟是根基,三方面產業需並重。哪三方面產業?——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產業,才能讓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三方面產業,一個都不能少。4月30日的座談會,明確提出,“堅持全面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新興產業、超前布局未來產業並舉”。
產業創新,由來已久。“十五五”的產業創新,有什麼更高要求?結合當前實踐看,不妨從這幾個“權”破題——要力爭擁有更多的原創技術所有權、關鍵要素配置權、產業鏈條布局權、行業標準制定權、市場準入控制權、新興規則解釋權,從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之際,增強中國產業發展的自主可控能力。

除了抓科技創新、產業創新,還有三個“創新”不可或缺、漸次展開:
著力推進發展方式創新。可抓住一個關鍵詞:綠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做強綠色制造業,發展綠色服務業,壯大綠色能源產業,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供應鏈,打造高效生態綠色產業集群,倡導綠色健康生活方式,等等。一句話,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扎實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可抓住一個關鍵詞:改革。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改革,就是調整生產關係。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才能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一句話,發展新質生產力,“科技味”濃,“改革味”更濃。
深化人才工作機制創新。可抓住一個關鍵詞:人才。新質生產力,都是人才幹出來的。從“新質生產力”提出以來,大江南北,千行百業,都在努力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一句話,新質生產力這篇大文章,歸根結底是關于人才的文章。
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發展方式創新、體制機制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創新,正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集中談到的五個“創新”。
五個“創新”之間,是什麼內在聯係?不妨形象地勾勒一下——
在業界,原創性的科技創新,被稱作“0 → 1”。產業創新,則被稱作“1 → 100”,其中的“1 → 10”是早期孵化環節。發展方式創新,已涉及各個方面,可稱作“100 → 10000”。
最後兩個“創新”——體制機制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創新,都是改革任務。它們是什麼?就是串聯所有成果的“動力箭頭(→)”。
也就是說,體制機制創新,特別是人才工作機制的創新始終推動“0 → 1 → 100 → 10000”的每一次躍升。
這正是“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的內在邏輯。
9月29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十五五”時期要“堅持全面深化改革”。
顯然,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這篇大文章,要用全面深化改革來做好它。五個“創新”,格外重要,值得期待,值得奮鬥。
(文堶總臺特約評論員 楊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