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從“吃飽”到“吃好”,他們這樣延續袁隆平的夢想

2025-09-29 09:59:00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字號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張渺 見習記者王璟瑄

  9月,湖南農業大學袁隆平科學家精神展示館。數個柱狀透明容器靜靜矗立在展館深處,內部裝滿金色的稻種。Y兩優1號、Y兩優2號、Y兩優900,這些都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團隊研發的稻種,如同一座座微型的糧食豐碑。

  而更多、更新的稻種,早已在紀念館外的試驗田里長出秧苗,結出沉甸甸的黃金穗浪。

  今年7月,一款名為“韶香100”的稻米,成功入選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發布的國家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目錄。它來自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憑借其濃鬱香氣和優越口感,深受市場青睞。2025年,“韶香100”在湖南省推廣約45萬畝,在江西省推廣約2.4萬畝。

  “‘韶香100’是湖南第十五屆食味優質稻,食味打分第一。”說這話時,研發者趙炳然帶著一份篤定的自豪。他是雜交水稻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親傳弟子,也是湖南大學、湖南農業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

  趙炳然團隊培育出的,不只是一個“高產又好吃”的稻米品種,更是對其老師袁隆平“既要產量,更要質量”育種理念的深切回應。

  9月正逢開學季,在湖南農業大學這所以農業為特色的高校里,師生們正積極準備迎接新一批農學學子。“名譽校長”袁隆平留下的,不僅是勵人的科研故事、堅實的學術根基,更是一粒永遠在孕育下一個奇跡的“種子”。

  一粒種子的背後,是一段跨越時空的傳承。

  “在田里忙碌,就是袁老師的工作常態”

  文物陳列、場景復原、圖文影像……在湖南農業大學袁隆平科學家精神展示館里,袁隆平院士的光輝人生和卓越貢獻完整呈現。

  “學校黨委以特殊的情懷和高度的自覺,以高站位、高標準、高質量建設並利用袁隆平科學家精神展示館為牽引,舉全校之力一體推進學習、闡釋、宣傳、傳承、弘揚袁隆平科學家精神。”湖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胡藝華說。

  這一刻,實物與史料在時光中交匯,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講述了一個由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的科學傳奇。這個集“紀念場館、道德豐碑、思政課堂、文化地標”于一體的多功能場館,設有五個主題板塊,開館至今已接待6萬多名湖南農業大學的師生、校友和社會各界人士。

  為紀念袁隆平院士,學習袁隆平科學家精神,湖南農業大學將農學院所在的第十二教學樓命名為“隆平樓”。在2019年本科新生開學典禮上,袁隆平曾向新生們贈予“知識、汗水、靈感、機遇”八字箴言。

  作為袁隆平的弟子,湖南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兼黨委副書記吳俊至今記得,當年剛上大學時,他在長沙乘坐公交車,途經湖南省農科院附近,不知是誰激動地喊了一聲:“快看,袁隆平!”

  “我向窗外望去,遠處的田野里,袁老師正彎著腰觀察稻穗,那麼專注,那麼忘我!車上的人紛紛擠到車窗邊上,目光里充滿敬仰。從那個時候,袁老師就成為我心中的偶像。”吳俊感慨地回憶:“當我幸運地成為他的學生、成為他團隊的一名成員,我才知道,在田里忙碌,就是袁老師的工作常態。”

  吳俊仍清晰地記得,袁隆平特意為參加一場“新青年”演講的自己題詞:“忠于熱愛,奮鬥青春”。他提及,袁隆平破格選拔人才的故事一直在流傳。

  “2009年,正值第三期超級稻攻關最關鍵的時期。有一次下田,袁老師看到有一塊示范田水稻長得特別好,就問這是誰種的,身邊的鄧啟雲老師便將皮膚曬得黝黑、剛剛大學本科畢業的李建武拉到了袁老師面前。”吳俊提到,袁隆平最為重視的是實幹能力,他多次破格提拔年輕人。

  那些受到重用的年輕人,如今也都已成長為農業科研領域的骨幹力量。

  在趙炳然的科研團隊中,年輕科研人員韶也的經歷,同樣見證了雜交水稻創新精神的傳承。2020年,經過對8萬株樣本的篩選卻未獲得低鎘突變後,韶也利用國慶假期,重新對2萬株樣本進行了分析,“終于發現了一個新的突變”,成功找到了低鎘品種“臻兩優8612”的父本“8612”。

  “不走前人路,不按常規出牌,失敗了再來,終于創建了突變體靶向篩選技術。”趙炳然說:“這些年輕人節假日‘泡’實驗室、烈日下‘沐浴陽光’、晚上‘扒弄數據’到深夜,十年如一日地堅守、鑽研。”

  如今,韶也破格晉升為研究員,成為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典范。在趙炳然看來,這正是袁隆平院士未竟事業的延續,“這是從袁隆平老師到我們,再到年輕一代的傳承!”

  “從袁老師手中接過接力棒,我們面臨著新的挑戰”

  蒸熟的米粒晶瑩剔透,飯香四溢。為了實現從“吃飽”到“吃好”這一目標,雜交水稻技術正經歷著更新換代,不斷追求技術突破。

  “雜交水稻技術取得了顯著進步,不僅產量高,而且口感優良。”趙炳然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團隊發明的重離子誘變定向育種技術,國際首次聚合高能重離子束高效變異和高通量靶向篩選兩大優勢,“可以定向改良特定性狀,而不改變其他優良性狀”。

  這是雜交水稻技術的一大突破,可以將不香的米變成香米,同時保持原有高產等優點。趙炳然提到,目前,團隊已定向改良40多個品種品係,能夠同時改良多個性狀,如重金屬低積累、濃鬱香味、耐儲藏等。

  從追求“吃飽”到追求“吃好”,這場關于稻米的味覺革命,正在新一代農業科學家的手中悄然實現。

  “從袁老師手中接過接力棒,我們面臨著新的挑戰。過去是解決溫飽問題,現在是要吃得優質、吃得放心。”2025年,趙炳然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他帶領的團隊正通過技術創新踐行著老師的夢想。

  從高產到優質,從溫飽到美味,袁隆平的精神正通過一個個具體的科研項目得以延續。這份精神遺產,如今也通過湖南大學、湖南農業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培養體係傳承發揚,以多元化的方式深入開展。

  趙炳然總會想起五年前那個冬天。

  2020年12月20日,病重的袁隆平被學生們抬進會議室。這是這位91歲的科學家,人生中最後一次主持全國水稻高產攻關會議。

  “我永遠不會忘記,在生命盡頭,昏迷中醒來的他,還要兒子喊人來開會,想要進一步落實工作的情景。”趙炳然回憶,“這就是我從老師身上看到的‘勞模’精神、獻身精神”。

  那個瞬間,成為一個時代的注腳,也成為一種精神的傳承。在趙炳然看來,正是這種胸懷人民、扎根大地、不斷創新、勇攀高峰的精神,成就了雜交水稻的輝煌,也照亮了後來者的路。

  “一個把理論研究與實踐創新相結合的科學家,就是偉大的科學家。”胡藝華提到,藝術創作也成為傳承精神的新載體,學校組織創作團隊創作了《一粒種子,世界芬芳》《禾下乘涼夢》等十余首原創作品。此外,學校採用“思政+三農+藝術+文旅+AI”的融合理念,研發係列大型音樂思政課,與全國26家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合作共建,推出5堂大型音樂思政課,聽課人數超過30萬人次。

  “袁老師說:‘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作為袁老師弟子,趙炳然表示,自己將利用余生,努力工作,傳承雜交水稻事業、賡續袁老師的創新精神,“也希望每一位農業科技工作者和研究生,做扎根大地、勇于創新、造福人民的種子!”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