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聲 | 黃河不語處 文明自轟鳴
□朱波
近日,“何以中國·黃河安瀾”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河南落下帷幕。自啟動以來,活動以大河為名,赴安瀾之約,圍繞“中華源”“民族魂”“萬象新”三大篇章,係統梳理黃河文化的根脈傳承、治水智慧與時代新貌,深刻回應了“何以中國”這一宏大命題,獲得廣泛的社會關注與積極反響。
這場以大河為名的聚會雖已落幕,卻將一條河流與一個文明的對話刻進時光。我們不僅聆聽了浩蕩的歷史回響,也觸摸到了那些被黃河泥沙默默守護千年的文明秘語——它們分別藏在了陶紋經緯間、堤壩肌理中、基因序列里,無聲地回答著“何以中國”的永恆之問。
陶器不語,卻是最早的見證。大河村的彩陶上,漩渦紋與星辰紋同時綻放,訴說先民對水與天的雙重敬畏。渭河流域陶器留存長江稻米的痕跡,中原玉器浸潤紅山文化的血脈。黃河從來不是孤島,而是史前中國的“文明路由器”,連起滿天星鬥,織就多元一體最初的模樣。
堤壩之下,藏著馴水的集體智慧。開封明清河堤遺址中,元代荊條與清代糯米灰漿依次疊壓,如同綿延千年的治水筆記。從漢代水門到明代“束水攻沙”,再到今日數字模擬,治黃史實則是無數普通人用微小創新寫就的技術史詩——沒有終極答案,只有持續不斷的探索與積累。
基因之中,流淌著遷徙的史詩。現代生物學發現,黃河中遊人群的遺傳標記同時鐫刻著青藏高原的蒼茫與華北平原的渾厚。這條大河不僅是文化走廊,更是生命熔爐,用血脈交融的方式延續著中華民族的包容之力。
就連泥沙,也是歷史的書寫者。地質岩芯中的花粉與炭粒,默默記錄氣候變遷如何影響農耕與遊牧文明的互動節奏。它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我們,北宋縱然技術先進,仍難逃黃河改道之困;真正的智慧從來不是徵服自然,而是讀懂河流律動,與之共生。
黃河的偉大,因其混沌吞吐萬千氣象,因其包容文明在激蕩中生生不息。陶片、堤壩、草秸、基因、花粉……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用數千年的沉默訴說文明的真諦——在差異中融合,在順應中創新,在時間里沉淀。
“何以中國·黃河安瀾”採風活動暫告一段落,但對黃河的解讀永無終章。我們應該記住的,不僅是青銅重器的輝煌,更是母親河用每一粒泥沙傳遞的密碼,尤其是那藏在混沌深處的清澈智慧,是中國生命的底色,也是我們走向未來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