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聚合裂變 向“新”而行——陜西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集群

2025-09-25 13:41:00
來源:群眾新聞網
字號

  “院士工作站的成立,讓我們闖入了氫能這片新藍海。”9月24日,陜西旭強瑞清潔能源有限公司負責人王進輝告訴記者,秦創原平臺幫助企業精準對接西安交大陶文銓院士團隊,加上500萬元關鍵技術攻關資金的注入,讓公司由傳統液化天然氣制造商一躍成為陜西氫能領域的“領頭雁”。

  旭強瑞的蛻變,折射出一場關于新質生產力的深刻變革。

  近年來,陜西通過政策精準滴灌、創新驅動裂變、金融活水滋養,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集群,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政策精準滴灌

  構建集群生態

  曾經,“散、小、弱”制約了陜西民營經濟發展。陜西打出政策“組合拳”,優化生態引鳳來棲。

  《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七條措施》《陜西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等一係列政策接連出臺,直指痛點難點。特別是旨在培育1000家創新型中小企業、新增600家專精特新企業的梯度培育計劃,為民營企業指出了清晰的成長路徑。

  “我們看中的是這里的區位優勢,更是整個航空航天產業生態的集聚效應。”西安羚控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鄧修濤的話,道出了許多企業家的心聲。

  “鏈長制”的推行更是關鍵一招。陜西34條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中,民營企業佔比達51.4%。一個“鏈主”企業帶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民營經濟增量提效的新格局正加速形成。從單點突破到鏈式發展,民營經濟集群的聚合效應日益凸顯。

  今年上半年,陜西民營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達49.8%。超580萬戶民營經營主體,正從“單打獨鬥”走向“集團作戰”,在三秦大地上繪制出波瀾壯闊的新質生產力集群發展圖景。

  創新驅動裂變

  激活內生動力

  “沒想到,僅13個工作日就獲得了銀行授信。”西安中科光電精密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吳易明說,工信部門搭建的銀企對接橋梁,解了企業的燃眉之急。

  作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科光電曾經因為研發投入大、回款周期長而面臨資金困境。如今資金問題解決了,該公司研發人員已開始對新一代機器視覺設備進行最後測試。

  這背後,是陜西深入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喚醒”沉睡的專利,賦能民企創新。

  數據最具說服力:截至今年6月底,陜西民營高新技術企業達1.42萬家,佔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總量的80%以上。

  陜西持續壯大的光子產業正是例證。陜西作為國內首個布局發展光子產業的省份,光子產業總產值由2021年的150億元提升到2024年的365億元。截至目前,陜西已初步形成“上市企業+專精特新企業+規上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的光子產業集群,為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係注入新動能。

  金融活水滋養

  培育產業森林

  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老大難”問題。陜西的創新解法是:量身定制,精準滴灌。

  “秦科貸”“陜企通”“知信貸”一係列特色金融產品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年度專項信貸規模達2000億元,為民營企業送去“及時雨”。

  陜西建立了全省統一的融資服務平臺“陜企通”,平臺用戶累計達125.2萬戶,累計受理接辦各類企業訴求1.2萬余條,平臺響應率和回訪率均達100%,訴求辦結率和企業滿意率均保持在90%以上,打造了永不落幕的“銀企對接會”。

  金融活水的精準灌溉,讓民營經濟之林更加枝繁葉茂。目前,陜西省級上市後備企業中,民營企業超過500家,正成為資本市場矚目的“陜西力量”。

  陜西以投行思維轉變財政投入方式,設立省政府投資引導基金,構建“1+5+N”千億級基金集群,堅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助推科技創新“關鍵變量”加速轉化為新質生產力“最大增量”。

  自2019年成立以來,陜西省政府投資引導基金設立子基金42只,總規模超380億元,投資項目280余個,覆蓋全省31條重點產業鏈,帶動社會資本跟投580億元,實現財政資金放大效應超5倍。

  省財政廳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政府投資引導基金是堅定的耐心資本。

  從傳統制造到智能制造,從國內市場到全球布局,陜西民營企業正以集群之勢,融入全球產業鏈大循環。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正在崛起,向世界展示“陜西智造”的新形象。

  “民營經濟已成為推動陜西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民營經濟集群發展提升了產業競爭力,為陜西培育新質生產力、融入新發展格局提供了強大動力。”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群眾新聞記者 鄭斐)

[責任編輯:滕丹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