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成渝“雙圈”,重新認知產業西進
9分鐘,成渝雙城之間就開行1列高鐵,日均來往人次超百萬;
3天,搭載摩托車配件、電子元件的中老鐵路國際班列從成都直達老撾萬象;
6個月,320個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529.1億元。
……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作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形成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的重大決策部署。五年多來,這片熱土已經成為新時代西部大開發的生動實踐地:地區生產總值五年間從6.3萬億元躍升至8.7萬億元;全國1/7的汽車和超1/5的動力電池由此產出;全球2/3的iPad、近8000萬臺筆記本電腦、超1億臺智能手機貼上“川渝造”標簽。
近日,“行進中國”採訪團深入成渝兩地蹲點調研發現,產業梯度轉移,正為西部帶來一場要素重組、格局重塑的全新機遇。伴隨這一進程,三個突破既有認知的“真相”值得關注。
真相一:承接≠盲目“搶菜”
主動布局夯實“新質”增量
科技變革浪潮來襲,產業轉型步伐加快。面對東部產業的梯度轉移,西部地區作為承接者,是被動接納還是主動選擇,是“撿到筐里都是菜”還是堅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對于這些問題,成渝“雙圈”正在以實際行動做出清醒的戰略選擇。
四川領克汽車制造有限公司智能生產線。人民網記者 申佳平攝
機械臂焊接、視覺+AI檢測、AGV小車配送……在位于成都經開區的四川領克汽車制造有限公司,全流程數字化智能化生產體係“絲滑”運行。在這座“超級汽車工廠”里,平均每分鐘就有一臺新能源車下線。
2023年6月,成都市印發《成都市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3—2030年)》,提出構建“雙核六區多點”產業空間布局。四川領克所在的成都經開區,正是“雙核”之一。目前這里聚集了一汽大眾、一汽豐田等9家“鏈主”級整車企業,超500家門類齊全、技術先進的汽車零部件配套企業,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240億元。
除了“家底”豐厚,四川領克汽車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敏還對當地政府的貼心服務讚不絕口。她告訴人民網採訪團,在企業因產線擴張而緊缺人手時,當地相關部門迅速聯動,10天內幫助企業完成招聘1164人。“這讓我們感受到了政府的真誠與實力。”劉敏說。
而在300公里外的重慶,賽力斯超級工廠同樣展示出西南智造的實力。
總裝車間內,3000多臺機器人協同運作,AI視覺檢測係統十幾秒即可完成單一零部件數十個卡口的全面檢測。這座工廠實現焊接、噴涂100%自動化,每30秒就可有一臺問界M9下線。
“一口氣吃不成胖子”。深諳此道的重慶,並沒有一味追求“高大上”的概念,而是立足原有汽車制造產業基礎,支持長安、賽力斯等企業穩步轉型。通過持續推動品牌向上、技術迭代,成功培育出深藍、阿維塔、問界等一係列中高端新能源品牌,實現從傳統制造向智能網聯的“換道超車”。
“十四五”期間,成渝兩地不約而同地將眼光投向新質生產力這個“牛鼻子”,共同推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先進材料等產業集群發展。據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人介紹,5年來,兩地已共建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先進材料、特色消費品四大萬億元級產業集群,汽車產量、電子信息產值佔全國的1/10以上。
成渝“雙圈”的實踐表明,真正有效的產業承接不是低端重復,而是高效升級。兩地依靠清晰的產業圖譜、穩健的培育節奏和持續的創新投入,正逐步將西部制造業推向“高含金量、高含新量、高含綠量”的新階段,推動形成了區域產業協同升級的良性循環。
真相二:西進≠“移花接木”
涵養生態引得聚木成林
從重慶市區出發,沿烏江驅車20多公里,映入眼簾的是華峰新材料產業園——4000多畝的土地上,廠房林立、設備轟鳴。
駐扎巴蜀群山間十幾年,這座工業園區其實是“浙江籍”。早在2010年,受政策吸引,已在聚氨酯行業穩居龍頭的華峰集團開啟“西進”計劃,並將眼光瞄向了上遊產業中長期被國外巨頭壟斷的核心材料——己二晴。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這家“先人一步”被引來的東部企業,接連突破近200項技術難題。2022年9月,重慶華峰己二晴項目三期投產,年產能達20萬噸,徹底擺脫了過去“買面做餅”的窘境。
重慶華峰工廠一角。人民網記者 申佳平攝
隨著重慶華峰在此扎根壯大,越來越多的上下遊配套企業也被吸引到此落戶。
比如“鄰居”重慶同輝天有氣體,就是被重慶華峰的“廢氣”吸引而來的。通過園區廊道,產線即可獲得上遊企業的二氧化碳廢氣,再以此為原料制取幹冰、食品添加劑。不僅節省物流費,還能避免運輸損耗。
和重慶華峰這個“老移民”相比,位于成都經開區的中創新航算是成渝“雙圈”的“新住戶”。從簽約到動工僅29天,從開工到封頂僅6個月,11個月實現設備搬入——2021年,中創新航以“極限速度”扎營成都。
“來成都,不意味著和東部‘切割’,而是為了雙向賦能。”中創新航成都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極限速度”的背後,不僅是當地政府的高效服務和日益完善的產業生態,也離不開成都公司對總部的技術、管理、供應鏈體係的全方面吸收學習:來自江蘇的核心技術團隊常駐成都,為新產線的工藝調試保駕護航;成熟的管理范式和質量控制體係被完整復制到新基地;長期合作的東部供應鏈夥伴追隨而來,迅速搭建起以成渝為圓心的產業鏈聚集圈。
中創新航成都公司數智化生產線。受訪者供圖
該負責人介紹,“坐擁”東西兩地多重優勢,中創新航成都公司加快構建“零碳電池”基地,在建二期項目總投資120億元,規劃年產能約達30GWh。與此同時,依托中歐班列這一國際物流大通道,其動力產品已進入多家跨國車企創新布局,儲能產品入選多家國際頭部開發商和電網公司供貨商名錄,市場佔有率穩步提升。
產業轉移不是簡單地把東部的“枝條”剪下來插到西部,而是一條以市場競爭為引領、以營商環境為托底的生態培育之路。一方面,企業自身並不是換個地方走老路,而是在轉移中拓新升級、鑄強實力;另一方面,承接地也借助核心企業的訂單、渠道和資源,持續輸送春風“暖意”,吸引配套企業播種,最終在這里培育出根係交錯、資源互通的“產業森林”。
真相三:“雙城”≠此消彼長
融合協同提升區域能級
30萬——這是2024年川渝兩地人口凈流入的數據,這一規模已不亞于東部沿海經濟大省。
如今的川渝盆地,人才、資本、技術、政策,如百川匯流、相互激發,為區域發展能級提升迸發強勁動力。
正值採訪團調研期間,一款名為“通天曉”的人形機器人“上崗”成都街頭,協助交警維護交通秩序。它不需聯網,反應敏捷,還能與人互動。這背後是成都阿加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阿加犀”)自主研發的融合架構端側AI技術——僅用一塊芯片即可驅動機器人的“大腦”和“小腦”,大幅降低成本與結構復雜度。
在阿加犀CEO孫曉剛看來,川渝地區背靠電子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成都計算所等高等院所,專業人才濟濟,同時產業梯度轉移正在為人工智能技術持續釋放豐富的應用場景。這讓他們這家科技企業對于扎根西部充滿信心。
作為阿加犀的投資人和合作夥伴,高通公司同樣對中國西部地區的吸引力有了更深刻的認知與期待。“眾所周知,這里大量承接了電子消費品、智能網聯汽車、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結合當地的產業布局,我們希望與合作夥伴攜手參與其中。”高通公司中國區董事長孟樸表示。
實踐引領,制度創新也緊隨而上。
全國首個跨省域共建新區——川渝高竹新區自2020年設立以來,一直被視作成渝“雙圈”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的“試驗田”。在這里,200多戶企業“只分上下遊,不分川和渝”,形成協作密切、供銷暢通的產業集群。
來自廣東東莞的欣悅精工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依托該區“政策就高不就低、成本就低不就高”的跨省協同機制,該公司不僅能申請重慶市科技局的50萬元研發經費支持,還可以通過跨省域的一體化供電係統,就低價選擇使用兩省市電力。“隨著新區不斷發展,我們和川渝兩地的客戶合作都變得更加緊密。”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
成渝“雙核”相向而行,不斷在西部地區集聚起強大勢能,助推區域經濟煥發新生:聯合實施科技攻關項目111項;成渝高鐵日均開行102對,單日超13萬人次跨省流動;參保人員異地就醫結算2024年達到317萬人次……
站在“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謀劃的節點,我們從成渝雙城經濟圈清晰看到,產業梯度轉移不僅是平面圖,而是立體畫。若將地圖上東西部之間的遷移看作平面線條,那麼地圖之上,則是區域間產業、人才、資金、政策的深層互動與雙向協同。
成渝,正在用實踐探索重塑人們對產業西進的認知,並正加快成為我國建設現代化產業體係的重要引擎。(重慶頻道胡虹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