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校園“寶藏”對話青春力量(校館弦歌)

2025-09-25 13:40: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勝利的日子就快來了,今年就可以打敗德國,明年就要反攻日本,那時候才是咱們團圓的時候!”1944年10月26日,《小兵張嘎》作者徐光耀在給父親的家書中這樣寫道。

  不久前,這封珍藏了80余年的家書被捐贈給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發黃的信紙,工整的字跡,這封信在徐光耀心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既飽含了我作為人子的孝道親情,更有我作為一名戰士保家衛國的決心。”

  走進大學校園,博物館、展覽館、藝術館……這些匯聚“寶藏”的場館既是時代的見證、學術的積淀,也成為激勵青年學生傳承文脈、砥礪前行的寶貴資源。

  新窗口

  讓更多文物資料煥發光彩

  初秋的燕園,綠樹掩映間,一座典雅端麗的倣古建築映入眼簾,這便是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不時有遊客慕名而來。

  作為我國高校第一所現代化博物館、第一所考古專題博物館,它于1993年正式對外開放,館藏石器、陶器、銅器、瓷器等萬余件藏品。

  “這是我修復的鞏義窯白釉穿帶瓶,出自‘黑石號’沉船。”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2023級博士研究生劉霄介紹,“中國瓷器聞名世界,鞏義窯白瓷是最早的外銷品種之一,它不僅是貿易的見證,更凝結了古人的創新精神和浪漫想象。”

  文物修復並非易事,需一點點剔除之前不當修復時殘留的膠水,小心翼翼地復原器物原貌,最後仔細調配上色,每一步都容不得半點馬虎。“這也是靜下心來體驗考古工作志趣的過程。”劉霄說。

  “如今,越來越多年輕人從小就跟隨父母走進博物館、探訪考古遺址,大家對這份事業的認同感在慢慢加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沈睿文說,“真心喜愛、沉浸其中,便能自得其樂。”

  依托高校博物館,更多文物資料煥發光彩。

  8000年前的水稻種子是什麼樣?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成句文字記錄了什麼?這些問題在山東大學博物館都可以找到答案。

  “博物館展陳圍繞以山東為中心的海岱地區史前文化展開,串起史前時期後李、北辛、大汶口、龍山等完整的考古學文化發展序列。”山東大學博物館副館長楊海燕介紹。鎬頭、洛陽鏟、手繪圖……館內展陳的實物,見證了幾代山東大學師生篳路藍縷的考古歷程。

  悠悠錦江畔,四川大學博物館沿江而立。這里有館藏文物8萬余件、動植物標本近百萬件、特色歷史舊檔5萬余件(冊),其中館藏文物涵蓋考古、民族、民俗、藝術四大類,尤以巴蜀青銅器、藏羌民族文物、唐代佛教造像和明清書畫著稱。

  “多年來,學校師生主持或參與各類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項目,為陳列展覽提供基礎支撐。”四川大學博物館館長汪東升介紹,以三星堆月亮灣遺址科學發掘為例,當時的發掘日記、地層圖、器物圖等珍貴資料均存于館內,展廳還復原了同期探溝場景,搭配動態投影,讓觀眾倣佛身臨其境,重返發掘現場。

  新課堂

  館藏資源成為育人的生動教材

  湘江之畔,岳麓山下,文脈悠悠,弦歌不絕。千百年來,岳麓書院始終是為國育才的重要學府。而今,這里也是湖南大學師生學術求索的課堂。

  湖南大學生物學院輔導員于淼漪帶著2025級新生,穿行于書院的古建築之間,開啟一堂沉浸式思政課。

  “從張栻撰寫《岳麓書院記》提倡‘傳道濟民’,到朱熹登壇講學論‘格物致知’,湖湘學派倡導‘經濟之學’,以實事求是為治學方法。”于淼漪將書院千年變遷與經世致用的內核娓娓道來。

  “第一次觸摸這段歷史,更懂得了‘實事求是’的時代內涵。”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新生張詩臨表示,要以先哲為榜樣,把個人所學與國家所需結合起來。

  近3年,湖南已有10萬余名大學生到岳麓書院實地研學。同時,岳麓書院成立“兩個結合”研究中心,設立書院講壇,在互動式、研討式學術交流中引導青年學生傳承湖湘文化、厚植家國情懷。

  高校館藏資源,正成為育人的生動教材。

  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靜靜佇立于校園內芙蓉湖畔。它是中國大陸唯一集人類學、考古學、民族學于一體的專科性博物館,涵蓋我國各歷史時期的代表性文物,包括中國東南地區少數民族文物、南洋諸島民族等方面文物,尤其關注人類文明演化相關課題。

  漫步館內,常可見到這樣的畫面:閩臺民俗展區中,一群學生圍聚在展櫃前,凝神聆聽老師解讀高山族服飾的紋樣與技法;石器展區里,有人俯身比對出土石器的器型特徵與打制工藝……抽象的理論概念,借由這些具象的文物變得鮮明可感。

  走進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盛世修典”係列展覽展示著“中國歷代繪畫大係”的係列成果,讓觀眾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恢弘與精微。

  “藝博君,顏真卿楷書《西亭記殘碑》的歷史背景是什麼……”稍等片刻,對話框里便給出專業解答。一問一答間,觀眾對展品的理解逐漸加深。

  “技術應用不僅打破了傳統博物館講解服務的時空限制,更讓藝術普及變得觸手可及、充滿樂趣。”浙大藝博館副館長魯平說,希望將博物館打造成沒有圍牆的大課堂,讓觀眾的每一次駐足都有收獲。

  新氣象

  激勵學子用擔當作為書寫青春

  “作為中國首家家書博物館,人大家書博物館收藏各類家書8萬余封。”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副館長張丁介紹,從明末清初的家族信件,到革命烈士犧牲前留給親人的書信,一封封家書中蘊含著真摯情感,也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

  今年秋季,新入學的中國人民大學本科新生每人收到一本書——《抗戰家書:我們先輩的抗戰記憶》。

  “英雄先烈們的家國情懷,正通過文字背後的感人事跡鼓舞著我們。”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沈明輝表示,要努力成長為有理想、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薪火相傳,生生不息;青春逐夢,氣象萬千。一件件館藏文物,將深邃的文化力量注入心間。

  “站在復原的歷史場景前,倣佛能聽到百年前青年的腳步聲。”前不久,依托2025年“‘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行動計劃,首都師范大學學生田子翀走進北大紅樓,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中回望來時路,更堅定了我們跑好新時代新徵程接力棒的信心。”田子翀的話,道出了當代青年的挺膺擔當。

  在中山大學康樂園的蔥蘢古木間,紅磚牆體、綠色琉璃瓦與拱形門廊勾勒出懷士堂典雅的輪廓。每一名從它面前走過的學子,都深深銘記著“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校訓。

  “孫中山先生曾在懷士堂作長篇演講,勉勵學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這對我們當代青年仍然有教育意義。”中山大學旅遊學院學生張國歌說,要用實實在在的擔當書寫青春,為社會、為國家貢獻力量。

  在曲阜師范大學校園內,坐落著我國唯一的教師文化主題博物館——中國教師博物館。作為國家級師德教育基地,這里記錄著古往今來師者的故事,讓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躍然眼前。

  展廳里,一只紅色的喇叭引人關注。博物館的學生講解員王葆嘉介紹,這只喇叭是張桂梅校長在華坪女高使用過的。

  “張桂梅校長為中國鄉村教育事業傾注心血,她的事跡是‘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最鮮明的體現。”王葆嘉從小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人民教師,在中國教師博物館志願服務的5年里,她更堅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努力成為一名不忘初心、不負時代的人民教師。”

  (本報記者申智林、竇瀚洋、吳月參與採寫)

[責任編輯:滕丹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