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華章 | 最溫柔的“SPA”,最硬核的科技!這群年輕人這樣療愈太湖
在太湖宜興水域上,一座大型水上平臺正忙著“梳妝打扮”——五艘作業船協同運轉,清淤管道有序輸送著湖底淤泥,余水經過處理後清澈排出,直達到Ⅲ類水質標準。這就是我國自主研發、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首創生態清淤綠色智能一體化水上平臺——“太湖之光”作業平臺,它用“黑科技”為太湖生態修復注入新活力。
在“太湖之光”的故事里,青年人的身影格外亮眼。從“85後”辛永濤潛心研發啃下技術“硬骨頭”,到“90後”張文強堅守平臺一線,24小時連軸轉守護運行,再到“00後”單嘉豪帶著朝氣新上崗,不同崗位的他們,有著共同的目標——守護太湖。
中交天航局華東公司太湖項目部副經理辛永濤回憶起研發過程,眼神里滿是自豪。作為“太湖之光”核心技術研發成員之一,辛永濤介紹,與傳統清淤工藝相比,“太湖之光”實現全方位突破,“可以把淤泥壓縮成華夫餅幹一樣的泥餅。泥餅可以燒制成磚用于市政建設,也可以用來修復濕地、復綠礦山等,實現淤泥的資源化利用。”
站在作業平臺上,平臺板框操作班組組長張文強正逐一檢查設備,以腳步丈量責任,用嚴謹守護安全。而新加入團隊的“00後”平臺係統管理員單嘉豪,輕點鼠標操作,便已融入“太湖之光”高效運轉的脈搏中。這些太湖上的年輕力量,正以匠心與熱忱,共同書寫著守護太湖的嶄新篇章。
站在“太湖之光”作業平臺上遠眺,清澈的湖水隨風蕩漾,不時有海鷗掠過湖面。這座由中國智慧打造的生態清淤綠色智能一體化水上平臺,承載著“美麗中國”的使命,也凝結著中國疏浚人科技自立自強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