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繹鋼鐵與山河的極致浪漫,用科技“智”造世界第一高橋
本月底,被稱為“橫豎”都是世界第一的花江峽谷大橋即將建成通車,兩岸的通行時間由兩小時縮短至兩分鐘。從“橋梁博物館”到全球基建的中國樣本,橋梁人用智慧和汗水書寫了一部部壯麗的篇章。在建設過程中,花江峽谷大橋面臨著諸多世界級難題,而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在其中發揮了核心驅動作用。它不僅在復雜的山區環境中成功架起了一座座天塹通途,更讓貴州橋梁走向世界,成為展示中國基建實力的亮麗名片。
就地取材破困境 機制砂撐起“橋之基”
機制砂,是花江峽谷大橋主塔的主要組成成分。別小看這塊小砂石,過去幾十年,它為貴州省下了230億元。
貴州交勘院總經理助理、研究員吳大鴻告訴記者:“河砂是和混凝土同時誕生的,早期的一些大橋的建設,都是以河砂作為基礎的。機制砂是我們是逼得沒辦法才用的一個東西,因為貴州沒有大江大河,沉不下河砂來。我們是就地取材來發展這樣一項技術,從開挖出來的廢石,經過我們專用的設備對它進行破碎篩分、去除雜質,然後得到可以和河砂媲美甚至超越河砂的一個砂的種類。”
從90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到世界第一高橋的建設,不沿海、不沿江的貴州,用鑿山開路的精神,辟出了建橋修路的全新技術。而這樣的精神,同樣體現在大橋的主纜建設上。
鋼纜織就“空中紐帶” 本土技術彰顯硬實力
花江峽谷大橋,總重4萬噸,相當于2萬輛轎車的重量,而拉起整座橋梁的,竟然只有兩根主纜。
貴州鋼繩纜索工程公司經理駱治安告訴記者:“一根單纜有217束索股,每一根索股有91根鋼絲,單根纜鋼絲總數就達到39494根鋼絲,首尾相連接起來就超過了10萬公里,這個長度繞地球赤道兩圈半還多。”
這樣的“力能扛鼎”,產自本土企業貴州鋼繩,其產品曾被應用于三峽大壩、神舟飛船等重大工程,此次成功研發的2000兆帕級多元合金鍍層超高強度編織的主纜,是貴州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也是首次應用于大橋的建設。
“花江峽谷大橋是鋼鐵與山河的浪漫。當汽車駛過花江峽谷,輪胎下是4萬根鋼絲在集體合奏。貴州鋼繩用2000MPa這個答案在告訴世界:中國橋梁,強的不僅是技術,更是那一股不服輸的精神。”駱治安說。
創新技術突破 為百年工程保駕護航
不服輸的精神注入了花江峽谷大橋建設的方方面面:創新性地在主纜中植入智慧光纖,讓百年工程有了“保健醫生”;鍛焊組合式索鞍核心技術的突破,改寫了懸索橋建設的規則,更在全球工程界引發震動。中國式奮鬥和創新精神,匯聚在了這座“世界第一高橋”上。
橋旅融合開啟3.0時代 交通與旅遊雙向賦能
大橋的建成,除了給沿線百姓帶來交通便利,助力區域經濟發展,還將貴州的“橋旅體”融合帶入了3.0時代。高空賽道、蹦極、蕩繩等前所未有的橋旅融合項目設計考驗著橋梁建設者們的創新與細心。
貴州交投集團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韓洪舉告訴記者:“我們在梁的上弦的位置和下弦桿的位置都布置了一個橫向的抗風穩定板。風一來過後通過翼板就把它打散了,這個抗風穩定板以後還是我們旅遊的‘高空競速’支撐的地方,寬度大概有1米5,人可以在上面跑。不管是高空蹦極、滑翔、高空跳傘等項目,還是到我們橋肚子里面去喝咖啡,都可以進行風力的預報預測。”
從北盤江大橋、平塘特大橋到如今的花江峽谷大橋,貴州不斷刷新世界橋梁的“高度”與“跨度”。今年,在省科技廳等單位的支持下,山區橋隧工程智能建造與運維重點實驗室成立,將進一步為貴州橋梁注入科技動能。正如建設者所言,花江峽谷大橋是“鋼鐵與山河的浪漫”,更是中國橋梁建設者勇往直前、不畏艱險精神的生動見證。
實驗室負責人韓洪舉告訴記者:“我們現在已經做成了主纜防火的技術,大橋只要一失火,里面的材料性能就會下降,所以防火很重要。現在技術已經在花江峽谷大橋落地了,以後會在同類型橋梁上進行推廣,讓橋梁更健康更長壽地活下去,更多地為人民出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