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何以中國 黃河安瀾堶濟源三章:黃河岸邊的千年治水史詩

2025-09-24 15:44:00
來源:大河網
字號

  大河網訊 王屋山下,濟水源頭的濟瀆廟內,一棵千年古柏的枝葉輕拂著紅牆。龍池中,珍珠般的水泡從池底不斷涌起,倣佛在訴說著一個古老的故事——這里曾是濟水的源頭,而濟水的命運與黃河緊密相連。

  古濟水曾與長江、黃河、淮河並稱“四瀆”,但其河道早已被黃河所佔。如今流經濟源段的黃河,不僅承載著自己的河水,更延續著古濟水的血脈。這種地理上的交融,造就了濟源與黃河之間特殊的情感紐帶。

1758450954323786.jpg

  濟瀆廟內臨水而建的龍亭。(宋向樂 攝)

  濟瀆廟:黃河與濟水的千年對話

  濟瀆廟始建于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是隋文帝為祭祀濟水神而敕建的廟宇。這座祭祀濟水的廟宇,卻見證了濟水逐漸被黃河“吞沒”的歷史。

  “濟水雖細微,卻能獨流入海,這種不達于海誓不罷休的頑強精神,正是它位列四瀆的原因。” 濟瀆廟講解員馮森指著廟內宋代的《濟瀆投龍簡記》碑說。這塊碑文記載了宋神宗熙寧元年朝廷派遣官員祭祀濟水神的情景。

  濟水與黃河的關係可謂相愛相殺。歷史上,黃河多次改道,奪取濟水河道入海。最著名的是公元11年,黃河在魏郡決口,經泗水奪濟水河道入海。金元之後,黃河更長期佔據濟水河道,形成今天的黃河下遊河道。

  但濟源人並沒有忘記濟水。在濟瀆廟內,歷代祭祀活動持續了千年。2003年龍池清淤時發現的宋代玉簡,更是見證了古人對濟水的崇敬。這塊玉簡上刻有“大宋熙寧元年”字樣,是研究古濟水及祭祀文化的珍貴實物。

  濟水雖已不存,但其精神卻融入了黃河文明。正如許敬宗回答唐太宗的問話所說:“瀆之為言獨也,不因余水,獨能赴海也。”這種獨立自強、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正是黃河文化與濟水文化的共同精髓。

1758450954349243.jpg

  廣利渠渠首的石獸與現代高架橋咫尺相望。(宋向樂 攝)

  廣利渠:千年水利工程的當代回響

  來到五龍口水利風景區。這里的水利工程剛剛入選首批黃河水利遺產名錄,見證了古人治理黃河支流的智慧。

  “五龍口古代水利工程始于秦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古人在這里開鑿渠首,引沁河水灌溉農田。到了明代萬歷年間,懷慶知府袁應泰主持重修廣濟渠,創造了水利工程的奇跡。”

  焦作市引沁廣利灌區服務中心渠首管理所負責人王眾領著記者站在五龍口的渠首,可以看到古人如何在堅硬的山體上開鑿渠道。當時沒有現代化工具,工匠們想出了用柴火焚燒岩石,再潑冷水使其開裂的原始方法。一燒一潑間,岩石崩裂,渠道得以一寸寸向前延伸。

  這項工程持續了數年,最終開鑿出一條長40里的幹渠,可灌溉濟源、沁陽、孟縣、溫縣四縣田地。“這項工程最令人驚嘆的是其科學性。”王眾說,“渠首設計巧妙利用了地形落差,實現了自流灌溉。”

  2025年3月,五龍口水利工程入選首批黃河水利遺產名錄,標志著這項古老水利工程的價值得到了國家認可。

  文脈千年,物載華章。黃河水利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治水歷史,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保護治理黃河的重要歷史見證,所蘊含的文化根脈、思想智慧,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底氣。

1758450954368033.jpg

  黃河三峽景區秀美壯麗。(宋向樂 攝)

  小浪底:三萬名移民的愚公新傳

  “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遊”,站在濟源黃河三峽景區遊船上向遠處遙望,一灣碧水蜿蜒在南太行奇峰異嶺之間,構成一幅秀美壯麗的山水畫卷。

  景區相關負責人趙歡介紹,黃河三峽景區位于小浪底水庫庫區上遊,主要包括孤山峽、龍鳳峽和八里峽。其中的八里峽,正是當年小浪底庫區首批移民村之一——牛灣村的原址所在地。水庫蓄水後,牛灣村等眾多村莊沉入水底,高峽出平湖,形成了今日壯美的黃河三峽景觀。景區湖光山色的每一寸波光,都倒映著移民故鄉的影子和記憶。

  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是國家“八五”重點建設項目,90%以上主體工程在濟源市境內。這項工程的建設,帶來了濟源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遷徙。

  為了小浪底水利樞紐這一“世紀工程”,濟源市近4萬名移民告別了祖輩生活的家園。牛灣村13戶移民于1996年8月28日率先搬遷,拉開了庫區移民搬遷的序幕。搬遷時,村民帶走故鄉的泥土和瓦片作為紀念,眼中含淚,一步三回頭。

  許多移民在離開前,會到祖先墳前焚香告別,失聲痛哭。

  移民們寫下了“回首看故園,看一眼一捧熱淚;舉目望工程,望一陣一腔歡欣”的對聯,橫批“舍小家、保大家、為國家”, 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正是愚公移山精神在當代的延續。古代愚公面對王屋、太行兩座大山,決心“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地挖山不止;今天濟源人為了黃河安瀾,毅然離開祖輩生活的家園。

  每年清明節、農歷十月初一,移民們都會組織回鄉祭祖。人們跪在先人墓前,放聲大哭,傾訴離別衷腸。這淚水中,有對故土的思念,也有對黃河安瀾的自豪。

  …… ……

  黃河流經濟源的長度雖然只有60公里,但這60公里卻濃縮了中華民族治水的智慧與奉獻。從濟瀆廟的祭祀文化,到五龍口的水利智慧,再到小浪底的移民奉獻,濟源與黃河的故事是一部跨越千年的治水史詩。

  如今,當我們站在黃河三峽景區眺望,看到的是高峽出平湖的壯美景象,感受到的是愚公精神在新時代的傳承。這就是黃河與濟源千年對話的最美和聲——人與自然,從博弈走向共生。

[責任編輯:滕丹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