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華章|青春作筆、江河為卷,書寫治水報國時代華章
水脈連著國脈,水情關乎國情。在中華文明綿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治水始終是關係國計民生的千秋大業。作為我國水利高等教育的開創者和引領者,河海大學110年來始終與國家同向同行,與江河共生共榮。9月22日,2025“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網絡主題採訪團走進河海大學,在百年學府中見證河海學子治水報國的青春華章。
治水報國,彰顯青春擔當。縱觀河海大學的發展歷程,就是一部與國家水利事業同呼吸、共命運的奮鬥史。河海大學自1915年創建伊始,就肩負起“治水興邦”的崇高使命,將自身發展融入民族復興的偉大洪流。從20世紀50年代劉光文教授開創設計洪水研究,為三峽工程提供科學依據;到70年代趙人俊教授創立新安江模型,成為國際濕潤地區洪水預報的里程碑;再到如今楊濤教授團隊構建“數字孿生流域”係統,實現物理流域與數字流域深度融合……一代代水利人依托水文水資源、水利工程、港口海岸與近海工程等優勢學科,勇挑重擔,先後在洪旱災害防治、水資源高效利用、水生態環境修復、海洋資源開發等關鍵領域取得突破,以實實在在的科研成果,踐行了“我飲河海一滴水,我獻祖國一生情”的錚錚誓言,展現了服務國家戰略的青春擔當。
科技創新,展現青春智慧。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破解水問題、保障水安全的關鍵支撐。河海大學始終立于水利科技潮頭,以創新驅動發展,以技術賦能行業。學校研發的稻田節水灌溉技術在全國超1/10的水稻種植區推廣應用,實現全生育期節水40%以上、畝均增產14%以上的顯著效益,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國際推薦技術;洪水預報預警技術覆蓋全國20多個省份,年應用面積超過3000萬畝,近3年累計經濟效益超百億元;古代堤壩工程與研究團隊通過多學科交叉研究,成功破解了6000年前良渚水利工程的技術奧秘,為中華文明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撐……河海人正以敢為人先的銳氣和扎實的學術功底,將青春智慧轉化為推動行業進步的強大動能,為我國水利科技自立自強貢獻著關鍵力量。
薪火相傳,續寫青春華章。紅色,是河海大學最鮮亮的底色,也是治水報國精神最深沉的力量源泉。從五四運動到五卅風暴,張聞天、沈澤民、曹銳等早期學人將青春熱血融入民族救亡圖存的洪流,鑄就了“紅帽子大學”的革命豐碑。這份家國情懷穿越時空,化為嚴愷院士籌建新中國第一所水利高校的擔當,融進徐芝綸教授“用中國教材教中國人”的堅守,凝結成“艱苦樸素、實事求是、嚴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校訓精神。如今,河海人將紅色信仰注入新時代治水實踐,新生入學第一課從瞻仰張聞天陳列館開始,讓革命精神成為立德樹人的鮮活教材;學校牽頭組建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在白鶴灘水電站等大國工程中彰顯科技擔當……紅色薪火永不滅,江河奔涌譜新篇,無數青年正以青春之我,在祖國的萬里江河間書寫對黨忠誠、治水報國的嶄新華章。
奔涌向前的江河,見證著河海人治水報國的如磐初心;生生不息的接力,承載著新時代水利青年的使命擔當。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徵程上,河海大學必將持續弘揚治水報國的優良傳統,激勵更多青年學子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祖國的廣袤大地上繼續書寫屬于新時代的青春華章,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注入源源不斷的河海力量。(甄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