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校館弦歌|文脈賡續,弦歌不輟 高校校館這樣錨定青春航向

2025-09-20 08:45: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大學是知識的殿堂,文化的沃土。大學里的博物館、校史館、圖書館、老建築,見證過往,召喚未來。這些看似靜態的物理空間,是流動的精神血脈,濃縮著校史國史,記錄著時代變遷,蘊含其中的家國情懷、人文理念、科學精神,為學子們錨定了青春航向。文脈賡續,弦歌不輟。現在正值開學季,我們聚焦幾家校館,探尋歷史記憶,感受新時代的青春脈動。

  復旦大學校園旁的國福路51號,曾是復旦大學老校長陳望道先生的舊居。陳望道是《共產黨宣言》的第一個完整中譯本的譯者。新學期開學,復旦大學的新生入學的第一課就充滿了特殊意義。

  他們走進陳望道老校長的舊居,腳下吱呀作響的木板,帶領著學生們穿越時空,開啟了一場追尋紅色記憶的旅程。2018年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這座三層小洋樓被辟建為《共產黨宣言》展示館。展館一樓以“宣言中譯·信仰之源”為主題,全面展現《共產黨宣言》的誕生、在中國的傳播以及對中國革命的深遠影響。

  陳望道在翻譯《共產黨宣言》時,因過于專心,把桌上的墨汁當成了紅糖水蘸來吃,還開玩笑說,“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在展館中,這個故事被畫成了一幅作品,格外受歡迎。

  在展館中,陳列著1920年8月出版的《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第一份面向工人的馬克思主義刊物《勞動界》等珍貴展品。

  《共產黨宣言》展示館用真實的物件、真切的故事,讓紅色基因可觸可感、可親可近。這樣一個展示館不僅是復旦人的精神高地,更成為青年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涵養家國情懷的重要陣地。

  紅色歷史不僅僅是黨史,對于大學校園來講,有的學校本身就是一部“紅色史詩”,一些大學博物館講述的就是這樣的史詩。

  新學期伊始,西安交通大學大一新生走進學校西遷博物館,共同開啟一堂跨越時空的沉浸式“大思政課”。麥田選址的老照片、西遷教授講義教具等2000余件珍貴展品,講述著西安交大師生篳路藍縷西遷創業的艱苦歷程。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西部作為我國的戰略要地和穩固的後方,其建設發展事關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全局。為配合當時工業布局調整的戰略方針,師生們踏上了西遷創業之路。

  在博物館陳列櫃里這張粉色的乘車證,是交大西遷的歷史見證,上面這則“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的豪邁宣言,凝聚著那代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

  時光荏苒,近70年過去了,西遷精神不僅收藏在博物館里,更深植于每一位西安交大學子心中。如今,西安交通大學已培養各類人才超30萬人,新一代學子正賡續西遷精神,接續著這曲“向西而歌”的青春和聲。

  大學是知識傳承和文化創新的重要場所,也是莘莘學子的人格養成之所。在大學里,很多博物館成為學生增強文化自信、自覺賡續中華文脈的力量源泉。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在人民大學開學儀式上說:“今天來自五湖四海的優秀學子相聚中國人民大學,學校為每位同學準備兩本書,一本是《戰火中的大學》,第二本書叫《抗戰家書》,這是同學們開展黨史、校史學習的第一課。”

  大學新生的第一課為什麼要從閱讀一本家書開始?這還要從中國人民大學里的家書博物館說起。《抗戰家書》里呈現的家書大多數都來自這個博物館的收藏。

  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副館長張丁:“它記錄了中華民族、中國人民遭受日本侵略的災難以及中國軍隊、中國各階層人民不屈的抗爭。一封封沾滿硝煙和苦難交織的血淚家書,一張張生動的老照片,讓大家走進那段歷史。”

  除了抗戰家書,傳統文化也是家書承載的重要信息。家書博物館現收藏家書8萬余封,時間從明末清初至21世紀,主要是晚清民國以來普通人的家書,包括紅色家書、抗戰家書、軍旅家書、兩岸家書、海外家書等。以家書為紐帶,讓更多人看見文字背後跨越時空的文化力量。

  沈明輝是家書博物館的大學生義務講解員,無數次的講解讓她對家書背後的價值更有感觸。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沈明輝:“旅居菲律賓的華僑王雨亭先生在出發前給他兒子寫了一封信,里面有八個字讓我覺得印象特別深刻,說要有恆七分,達觀三分。讓我深刻認識到了,我們不管是科研學習,還是平時個人成長,都要做一個堅持不懈,有恆心的人。”

  張丁:“讓年輕人走進家書博物館,親近家書文化,從中感受傳統文化所蘊含的中華傳統美德、禮儀、道德、規范,還有愛國主義情操,優良的家風家教,我覺得特別有意義。”

  高校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研突破的策源地。追求真理、崇尚創新、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也彌足珍貴。西北工業大學校園里有一座獨特的“軍工素質教育實踐中心”,也是一個大型展覽館,展出的是殲-6、轟-6甲等硬核整機裝備。材料工程專業博士生余鑫作為中心講解員,已經接待過數萬名參觀者。在他眼中,每一件展品都承載著特殊的意義,其中最為亮眼的是“飛天神器”運-20。

  西北工業大學博士生余鑫:“運-20是我們國家第一型大型運輸機,展現了我國在大國重器方面從無到有的力量。作為一名材料學的博士生,不僅讓我了解到一件件展品背後的故事,更讓我看到一架架飛機背後材料在軍工領域運用的卓越性。”

  西北工業大學被譽為“總師搖籃”。在剛剛過去的九三閱兵中,許多裝備的背後都有西工大人的身影。學校近40個科研團隊深度參與了航空、航天、航海、兵器、無人係統等領域的研制工作,為閱兵式上的空中梯隊所有裝備型號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這背後是幾代西工大人追求真理、潛心科技創新的不懈努力。

  西工大的這個大型展覽館就是科學精神凝結的產物。正在建設中的博物館用實物呈現航空、航天、航海科技演進史,將展出五千多組、八千多件展品,涵蓋從上世紀30年代到現在近百年來我國航空、航天、航海每一個發展階段的科技實物和史料。通過實物展陳與沉浸式體驗相結合的方式,讓抽象的科學原理變得可觸可感。

  斑駁的建築濃縮著校史國史,珍貴的舊物記錄著時代變遷,一代代學子沿著先賢前輩的足跡,傳承賡續著學脈文脈,在知識和真理的探求中,踐行著時代賦予他們的使命。

  校館弦歌,薪火相傳。大學生身邊的老建築就是博物館、校園里展陳的展品就是教科書。一校一館,將波瀾壯闊的歷史敘事,化為可親、可感、可觸的精神滋養;館中一物一景,靜靜陳列卻似有千言,將信仰的種子播撒在人們心間。這些校館,連接歷史與未來,引導莘莘學子傳承紅色基因、汲取文化力量、弘揚科學精神,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貢獻著青春力量,共同繪就新時代強國新圖景。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