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指尖觸千年 數字煥新生——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產數字化精品展掠影

2025-09-16 21:51:00
來源:光明網
字號

  西安碑林的《多寶塔感應碑》在屏幕上重現筆鋒流轉,三星堆青銅神樹借助裸眼3D技術動態呈現紋飾密碼,應縣木塔的榫卯結構在數字世界里實現完整“重生”,“坐觀式”虛擬現實電影打破傳統影院的時空局限……這些並非虛幻想象,而是觸手可及的真實場景。

  9月16日,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產數字化精品展如期啟幕。全球近百家頂尖機構參展,係統呈現古籍、文物、古建遺址和非遺等領域文化遺產保護和數字化傳承的創新成果,讓千年文明在數字技術的賦能下煥發新生。

  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產數字化精品展開展。光明網記者 趙金悅/攝

  數字技術讓古籍碑刻“觸手可及”

  步入精品展古籍展區,一名觀眾正在體驗刻碑互動。只見她手指輕觸屏幕,幾下簡單的操作便完成了選擇碑石、描紅、雕刻等一係列步驟。互動過程中,還伴有石粉飛濺特效,增強真實互動體驗。刻碑完成後,通過掃描屏幕上的二維碼,還能將帶有個人印章的作品圖片保存至手機或分享到社交平臺。

  這正是西安碑林博物館此次帶來的古代碑刻數字化展覽項目。展位工作人員介紹說,依托數字化技術,遊客輕輕點擊屏幕,就能解鎖碑刻背後的“獨家檔案”。“從專家如何考證碑刻的‘年齡’和‘身份’,到書法家揮毫時的筆法奧秘,再到碑文中記載的古代社會生活細節,全都用圖文、動畫甚至3D模型詳細講解。遊客跟著它一步步探索,不僅能讀懂碑刻上的文字,還能真正明白這些石頭為何能成為跨越千年的文化密碼。”

  觀眾在古代碑刻數字化展位進行刻碑互動體驗。光明網記者趙金悅/攝

  作為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的承載者,中華古籍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然而,傳統的古籍保存與利用方式,面臨著諸多挑戰。一方面,古籍原件珍貴脆弱,頻繁翻閱易造成損壞;另一方面,其晦澀難懂的文字和復雜的版本信息,讓普通讀者望而卻步,限制了古籍文化的廣泛傳播。

  為打破這些困境,響應國家對古籍保護與傳承的號召,中國國家圖書館推出了“中華古籍智慧化服務平臺”。平臺整合了古籍數字化資源1萬余種,10萬余冊,涵蓋經史子集多個類目。融合人工智能、知識圖譜等前沿科技,向社會公眾提供開放共享、全面多元的古籍資源和科技賦能、便捷高效的閱讀服務,將古籍中的歷史畫卷立體鋪陳,讓普通讀者也能沉浸式感受文化底蘊。

  相關專家表示,數字化技術不僅極大減少了實物展陳給古籍所帶來的磨損風險,也改變了讀者與千年文獻的互動方式,拓展了文物展示與巡展的多元路徑,推動文化遺產在數字化中“活”下去、傳開來。

  數字技術讓文物保護“多維呈現”

  “快看,青銅神樹‘長’出屏幕了!”循聲看去,文物展區的裸眼3D屏幕前,三星堆青銅神樹正緩緩“破屏而出”,枝丫層層舒展,棲于枝上的金烏紋飾在光影流轉中熠熠生輝;三星堆遺址最具代表性的商·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隨後浮現……這是“萬物有靈·三星堆——金沙”項目展位前的一幕。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項目採用了“文物+數字”的展陳形式,將裸眼3D沉浸秀和文物復刻品組合在一起,集文物觀賞、數字化美學表達為一體。屏幕上播放的《青銅時代的古蜀文明》四川三星堆-金沙裸眼3D數字視頻,精選了三星堆和金沙的18件文物,運用三維視效出畫、國際化粒子特效、骨骼綁定等數字化手段,盡顯文物之美、古蜀之韻。配合文物復制品,能讓觀眾更直觀地感受古蜀文明的魅力。

  “我們對此次精品展極為重視,不僅與組委會協調啟用了唯一一塊異型屏幕,還經過嚴格審核,按照1:1的尺寸制作原文物的復刻品。”工作人員表示,一些文物受限于物理空間的原因,只能在博物館中進行展陳。他們希望通過更抓人眼球的表現形式,結合數字化手段,在觀眾面前更直觀地展現三星堆-金沙文物的面貌。

  萬物有靈·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數字展展出的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光明網記者 潘迪/攝

  另一項頗具特色的文物數字化展示是“中華錦繡——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國寶展。它是對1995年在新疆民豐縣尼雅遺址出土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的展示,整個展覽構建了從文物保護、數字資源構建、復原研究、科技展示到後期智能運維的全鏈條高科技賦能體係,打造了智慧化、數據化的高質量文物活化利用示范。

  其中,在精品展現場呈現的“發現五星錦”沉浸交互劇場借助數字技術重構尼雅遺址歷史時空場景,幫助觀眾在“感受—感知—感悟”中逐步建立歷史認知。沉浸式展演中加入的交互設計,更是引導觀眾在體驗中與歷史共鳴,品鑒中華文明創造,增進文化認同。

  數字技術讓古建遺址“永續留存”

  “噠噠噠”,一只銀白色的具身智能六足機器狗,爬上臺階、起身招手……古建遺址展區的這一幕吸引了不少觀眾圍觀。“這是聯想集團聯合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開展的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項目中的‘小能手’。”展位工作人員介紹,該機器狗集成了深度學習算法、多模態傳感係統和倣生運動控制等前沿科技。在它的幫助下,目前團隊已完成了應縣木塔的三維數字化建模,未來有望應用于文保巡邏等工作中。

  據介紹,此次展出的“AI智慧應縣木塔”項目,借助以AIGC空間計算、具身智能為代表的數智化技術,在數字世界中構建1:1還原應縣木塔結構細節的“木塔孿生體”,形成覆蓋“保護-研究-活化”全鏈條的保護方案。

  AI智慧應縣木塔展位,具身智能六足機器狗在進行展示。光明網記者 趙金悅/攝

  在龍門石窟專題展位,兩組數字化成果同樣令人嘆服。龍門石窟研究院聚焦龍門石窟微痕淺浮雕,聯合武漢大學,創新提出基于光度立體的高精度三維建模方法,結合預訓練視覺大模型實現紋飾圖案的自動理解與提取,並構建龍門石窟紋飾圖案數據庫。

  展臺中央,幾件3D打印的龍門石窟文物復制品整齊陳列。這些復制品並非簡單的“倣制品”,而是數字化應用的集大成者。“近年來,借助3D打印,我們以實體的形式再現龍門石窟殘損及流散海內外文物的歷史原貌。通過整合數據資源、歷史影像、科技考古,構建起‘數據採集-虛擬修復-活化展示’的技術體係。進而借助巡展,讓公眾了解龍門石窟的前世今生。”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觀眾在龍門石窟微痕淺浮雕三維建模及紋飾圖案的自動理解與建庫檢索展位拍攝。光明網記者 潘迪/攝

  在龍門石窟展臺斜對面,展板上的圖文講述著數字技術助力文明互鑒的故事。這是“三維建模技術助力中國-肯尼亞舊石器聯合考古”項目區域。據介紹,自2017年起,中方無償分享新技術、設備,已在肯尼亞博戈里亞湖遺址周邊發現63處舊石器地點、近萬件石制品。發現的勒瓦婁哇技術石制品對現代人起源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入選2023年國外考古新發現。雙方續簽5年協議,推進多領域合作。

  可以看到,數字技術正打破地域與時空的限制,讓不同國家的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實現“共享共贏”。

  數字技術讓非遺文化“煥新傳承”

  “戴上頭顯的瞬間,我好像走進了皮影戲的後臺,能清楚看到藝人的手指怎麼操縱皮影!” 非遺展區西影無界科技公司展位上,剛體驗完XR觀影的觀眾張先生摘下頭顯,臉上仍滿是興奮。

  作為西影集團探索非遺活態傳承的創新成果,“坐觀式”虛擬現實電影正以全新的沉浸體驗,讓觀眾與文化遺產近距離接觸。觀眾只需戴上具備雙目8K分辨率、超寬視場角的頭顯設備,坐在無界萬向座椅上,便能即刻“步入”電影場景。

  西影無界影院XR展位,工作人員在展示虛擬現實影院。光明網記者 潘迪/攝

  “‘坐觀式’虛擬現實電影是我們對沉浸觀影體驗的重新定義,也是對未來文化消費商業模式的積極探索。” 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該觀影模式的核心亮點在于“動態同步”,當座椅向前移動時,觀眾在影片場景中會同步“前進”,通過座椅的勢能變化,可精準控制觀眾在電影內容里的行走與位移,從而完成場景穿梭。

  “這完全區別于傳統2D電影的固定視角,觀眾眼前是360度全景循環的場景,目光所及皆為內容,能帶來極強的真實感。” 工作人員表示,目前,首個“坐觀式西影無界影院”已在西影電影園區準備就緒,將于今年十月左右開始試營業,屆時觀眾可親身感受“置身電影之中”的獨特體驗。

  數字技術不是要取代傳統非遺,而是要為非遺尋找新的傳播載體與生存空間。展會現場,悠揚的古琴聲不時引人駐足,這一聲音來自唐影在線公司的展位。該公司帶來的“亞洲數字藝術展—非遺互動展項·鈞彩疊鳴”項目,以國家級非遺手工藝鈞瓷“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窯變反應為切 點,結合新媒介互動裝置對鈞瓷進行“再表達”。

  工作人員在亞洲數字藝術展文化遺產古琴與鈞瓷交互項目“鈞彩疊鳴”展位演奏古琴。光明網記者 趙金悅/攝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觀眾只需撥動展覽中的琴弦(涵蓋散、按、泛 3 種音色),就能觸發一係列動態視覺效果:係統會通過3種不同肌理、7條琴弦、10階震動頻率等,產生數萬種算法排列組合方式,每個體驗者都會生成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鈞瓷色彩。生成的視頻和圖片可下載保存轉化成個人文化數字資產,通過不同媒介讓大家了解鈞瓷,傳播非遺文化。

  古籍“屏上重生”、文物“時空對話”、古建“數字孿生”、非遺“沉浸體驗”……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產數字化精品展,不僅是一場科技與文化交融的盛宴,更是對文明傳承探索的創新實踐。數字技術正拂去歷史塵埃,連古今、通中外,助力文化遺產走進生活、助力互鑒。(光明網記者 雷渺鑫 張晨昊 熊健)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