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釋硬科技堶戰火紛飛的歲月 他們是抗日救國的科學脊梁
九三閱兵讓每一個中國人熱血沸騰,但我們不能忘卻,80多年前戰火紛飛的抗戰歲月,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沒有扛著槍上戰場,卻用公式、圖紙、試管、儀器,築起了一道烽火硝煙中的科技長城,他們就是抗日救國的科學脊梁。
被徐悲鴻譽為“科學之光”的物理學家嚴濟慈。“七七事變”消息傳至巴黎,他當即在國際場合怒斥日軍暴行。親友勸他留歐避禍,他卻以“國家危在旦夕,怎能袖手旁觀”拒絕。回國後,他暫停理論研究轉攻戰時技術:帶領團隊量產水晶振蕩片,保障防空警報和電臺通信;同時手工研磨鏡片,制出測距鏡、望遠鏡供前線,顯微鏡援後方,用科研築就戰火中的技術防線。
“中國的居里夫人”何澤慧。國家危難之時,她放棄感興趣的藝術專業,選擇了與軍工相關的清華大學物理係。畢業後,她赴德留學專攻實驗彈道學,誓要“為中國學造大炮”。在簡陋實驗室里,她用自己做的裝置,通宵測算子彈的飛行軌跡,守在靶場記錄數據。最終,她為彈藥精度提升找到了關鍵路徑;後來她又改變研究方向,成為中國核物理奠基人之一,用硬核實力默默守護風雨飄搖的祖國。
中國現代橋梁先驅茅以升。他以橋為筆,寫下了科學家最深沉的愛國情懷。1937年,為阻止日軍南下,茅以升奉命炸毀自己主持設計的錢塘江大橋。看著親手建成的“中國第一橋”在爆炸聲中斷裂,他強忍悲痛,在橋畔立下誓言:“抗戰必勝,此橋必復!”他珍藏的錢塘江大橋圖紙,在抗戰勝利後化作重建的藍圖,讓這座橋再度橫跨錢塘,也見證著中國從苦難走向重生。
新四軍兵工事業的創建者吳運鐸。他設計制造的大炮在前線大顯神威,將日偽軍構築的碉堡一一摧毀。研制武器彈藥,時時伴隨著生命危險。吳運鐸三次身負重傷,1942年,為搶修前方急需的炮彈,一顆雷管在他手中爆炸:左眼晶體炸裂,左膝蓋重傷,左手炸掉四個半指頭。但他以鋼鐵般的意志,一次次從死亡線上掙扎過來,又頑強回到戰鬥崗位。
為抗戰發電的張光鬥。國難當頭,他毅然放棄哈佛大學獎學金,以“國都亡了,念書何用”的赤誠歸國。他扎根四川抗戰後方,投身中國水電站建設事業,化解了軍工電力的燃眉之急。他冒著生命危險守護三峽及水電勘測資料,為新中國水利事業埋下“火種”。
“延安第一個紅色科學家”高士其。以科學普及為武器,號召民眾團結抵禦欺辱。即便身體殘疾,他仍堅定宣言“就是爬,也要爬到延安去”,以熱血文字極大鼓舞了革命隊伍,讓科學的火種在根據地燎原。
九三閱兵讓我們銘記歷史,也讓我們更加敬佩那些在戰火中以智救國的科學家們。科技不再是冷冰冰的工具,它成為文明自救的語言,成為我們站起來的力量。今天的中國,鷹擊長空、東風破曉、北鬥巡天、蛟龍探海,這些國之重器的每一顆螺絲里,仍然傳承著抗戰科學家們的精神,指引我們在復興之路上勇毅前行。
(總臺央視記者 帥俊全 董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