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繪就幸福美好生活新畫卷
近年來,我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團結帶領各族幹部群眾砥礪奮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取得歷史性成就。
60年滄桑巨變,60年輝煌跨越。今天的西藏,城鄉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體係不斷完善,城鎮化建設加快推進,民生底線進一步兜牢,各族群眾住有所居、勞有所得、老有所養、學有所教、病有所醫,共享改革發展的豐碩成果,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放眼雪域高原,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宗教和睦、生態良好、邊防鞏固,人民安居樂業,處處呈現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美好景象,新時代西藏正以昂揚姿態邁向更加燦爛的明天。
織密醫療保障網
在海拔4000多米的日喀則市薩迦縣吉定鎮崗西村,村民頓珠卓瑪拿著剛剛在村衛生室完成即時報銷的單據,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如今家門口就能看病報銷,太方便了!”這簡單的一句話,道出了我區醫療保障體係改革給農牧民生活帶來的深刻變化。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我區以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為抓手,著力破解高原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2023年我區出臺《西藏自治區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自治區級統籌實施意見》,有效增強了醫保制度的公平性和均衡性。數據顯示,我區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從2022年的339.62萬人增長至2025年的351.88萬人,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困難群眾參保率更達99%以上,2024年、2025年連續兩年參保目標完成率位居全國第一。
近日,在阿里地區醫保窗口,一位新生兒家屬真切感受到了醫保托底保障的溫暖。
該新生兒因先天性心臟病等疾病產生近49萬元醫療費用,通過“基本醫保+大病保險+超大額補充醫療保險”的“一單制”結算,最終報銷47.59萬元,報銷比例高達97%,從根本上緩解了這個家庭的經濟壓力。
針對我區地廣人稀,醫療保障服務半徑大,群眾特別是農牧民就醫報銷路途遙遠這一難題,我區醫保係統推動服務下沉,將全區符合條件的4889家村衛生室納入醫保定點管理,其中2949家實現“村醫通”POS機醫保聯網結算。吉定鎮崗西村的變化正是這一工程的縮影——就醫報銷時間從平均3天縮短至15分鐘,往返奔波成本降低約80%,鄉鎮衛生院門診量同比增長約40%,有效改變了農牧民“小病拖、大病扛”的現象。
2023年4月,我區醫保信息平臺通過國家驗收,標志著醫保服務進入數字化新時代。
“真是太好了!我雖然在拉薩工作,但是現在我的家人也能用我職工醫保個人賬戶里的錢了。”得知住在四川省德陽市的父母需要結算醫療費用時,張先生通過“醫保錢包”,僅用時不到20秒,就將個人賬戶里的1000元實時轉給父親跨省共濟使用。
這一在全國率先實現的跨省共濟功能,自2024年12月上線以來,已有1.5萬名職工開通使用,完成轉賬7860筆,金額達369.5萬元,打破了過去醫保個人賬戶僅限于個人使用和區(省)共濟的限制,有效滿足參保群眾特別是跨省家庭成員的醫療保障需求。
此外,我區實施跨省異地就醫“閃備案”工程,城鄉居民使用醫保碼展碼即可自動完成備案。截至目前,全區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累計超856.58萬人次,結算費用達45.01億元,醫保電子憑證激活用戶達177.60萬人,實現了從“群眾跑腿”向“數據跑路”的歷史性轉變。
拓寬就業創業路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一頭連著經濟發展,一頭連著民生冷暖。
“2019年拿到5萬元創業啟動資金時,我知道返鄉創業的選擇是對的。”那曲市比如縣青年羅拉至今記得收到第一筆扶持資金時的激動心情。
2018年,大學畢業的羅拉毅然放棄在城市發展的機會,以敢為人先的勇氣和對家鄉的情懷,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創業之路。從挖掘青稞資源潛力,將傳統糌粑開發為便捷代餐產品,到借力鄉村旅遊東風創辦納木錯聖象天門民宿,再到聚焦家鄉蟲草產業打造直播基地,他的創業軌跡始終緊扣西藏特色。
“啟動資金是起步的關鍵,後來30萬元免息貸款又解決了周轉難題,現在入駐政策扶持的眾創空間,連房租都省了。”羅拉坦言,政策支持讓他在創業路上走得更穩。
憑借這份底氣,羅拉在創業道路上穩步前行。2024年摘得西藏自治區首屆直播電商大賽“最美藏品推薦官”,2025年在西藏自治區第二屆直播電商大賽獲“優秀主播”,單場直播成交額突破60萬元;近三年累計營業額超千萬元,帶動超百戶農戶增收,一手打造的“夢譽”蟲草品牌也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
羅拉的成功,是我區就業創業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十四五”以來,我區持續加碼就業政策供給,相繼出臺《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引導和鼓勵西藏高校畢業生到城鄉社區就業創業的實施意見》等30多份政策措施,構建起覆蓋高校畢業生、困難群體、創業者等不同對象的政策矩陣。
在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中,我區堅持就業優先導向,多措並舉拓寬就業空間。通過政企聯動、跨區域協作等方式廣納崗位,年均提供就業崗位7萬個以上;結合不同專業和地域需求,年均舉辦400多場招聘會,促進供需高效對接。同時,持續拓寬區外就業通道,年均提供2萬個區外就業崗位,設立18個區外聯絡服務站和40個區外“組團式”就業基地,為高校畢業生走向更廣闊舞臺搭建“橋梁”。
針對就業困難畢業生,我區實行“一人一策”重點幫扶,依托“1131”就業服務機制,組織幹部開展“包保”幫扶,確保有就業意願的困難高校畢業生100%就業。社會保險、生活補貼等政策紅利精準落地,解除學子就業後顧之憂。此外,持續推進創業示范基地、孵化基地建設,為高校畢業生創業夢想提供優質平臺。
職業技能培訓為勞動者就業創業注入強勁動力。我區以提升勞動者技能素質為核心,面向全體勞動者推進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唐卡繪制制作》等11類民族特色職業技能培訓教材,讓傳統技藝煥發新活力;圍繞重大項目建設及鄉村振興、邊境建設、生態文明等產業發展,精準開展技能培訓,實現“需求導向”與“技能供給”高效銜接。“十四五”以來,全區年均開展補貼性職業培訓達10萬人次,為產業發展輸送大批技能人才。截至2025年7月底,全區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50.58萬人次。
在就業幫扶“最後一公里”上,我區常態化開展“就業援助月”“殘疾人專場招聘會”等專項活動,健全“就業困難群體”基礎臺賬,因人施策、分類幫扶,確保零就業家庭、低保家庭等困難群體得到及時有效援助。
數字化賦能讓就業服務更高效便捷。依托公共就業服務信息管理係統,我區構建“就業公共服務信息管理平臺”和“就業信息資源庫”,實現就業經辦業務“掌上辦”。零工市場建設穩步推進,截至2024年底,11家零工驛站落地全區,為靈活就業者提供歇腳、找活的暖心空間,讓就業服務網絡越織越密。
築牢住房安全線
住房安全是群眾最樸素的期盼,也是我區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區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的殷殷囑托,從農牧區的一間間危房改造到城鎮里一排排保障新居,構建起全域覆蓋的住房安全網,讓“住有所居”的幸福底色在高原愈發鮮亮。
“以前最怕下雨天,現在住著舒適溫暖。”日喀則市定日縣扎西宗鄉村民普布站在新家的院子里,指著牆上嶄新的保溫層笑得合不攏嘴。在今年年初發生的地震中,他家的土坯房成了D級危房,正當全家發愁時,住建部門的工作人員通過“全國農村危房改造信息係統”找上門來。不到3個月,帶有抗震柱和保溫層的新房就拔地而起,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技術讓房子既安全又舒適,窗臺上還擺上了女兒最喜歡的花。
普布的經歷是我區農牧區住房改造的生動縮影。依托智能監測係統,全區低收入群體等6類重點對象實現100%動態監測,“發現一戶、改造一戶”的機制讓“人不住危房,危房不住人”從承諾變為現實。僅2025年,3.78億元中央補助資金就推動6290戶C、D級危房改造,讓定日地震中11128戶受損農房重煥生機。
“鑰匙拿到手那天,我在新房里轉了三圈,晚上都沒睡著。”拉薩市城關區公租房住戶卓嘎至今記得2023年搬新家的情景。這套50平方米的房子里,廚房、衛生間一應俱全,樓下就是社區衛生室和幼兒園。作為公交公司的困難職工,卓嘎以前帶著老人孩子擠在15平方米的出租屋,如今“孩子上學不用過馬路,老人看病下樓就到”。這樣的幸福場景處處可見。
“十四五”期間,中央和自治區累計下達53.8億元補助資金,實施公租房10096套、保障性租賃住房1775套,幹部職工周轉房11095套、改造28676戶棚戶區,為4.87萬名城鎮住房困難群體發放租賃補貼1億余元。建立了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保障制度,初步構建了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周轉房為主,推進棚戶區、老舊小區、城中村改造,覆蓋全區所有市(地)、縣(區)和鄉鎮,具有西藏特色的住房保障體係。通過公租房實物配租與租賃補貼並舉方式,低保、低保邊緣等低收入群體基本實現應保盡保,城鎮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在合理輪候期內得到保障,環衛工人、公交司機等住房困難群體進行重點保障,新就業無房職工、城鎮穩定就業外來務工人員和進城落戶家庭納入保障范圍,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難逐步得到解決,幹部職工周轉房供需矛盾大幅緩解,極大改善和提升了人民群眾居住環境。
住房保障既要解燃眉之急,更要建長效之策。2023年我區出臺《西藏自治區農村住房建設管理辦法(試行)》,以政府令形式規范農房建設全流程;從農牧民居住建築抗震技術導則到傳統風貌指引,從通用設計圖集到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技術導則,一係列技術文件構建起全鏈條標準體係,既抵禦地震等自然災害風險,又留住藏式建築的民族韻味。
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區將繼續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堅定信心、銳意進取,扎實做好各項工作,推動新時代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不斷邁出新的步伐,努力建設好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