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中國堶抗戰歷史永世不忘,抗戰精神歷久彌新
宛平城城牆上的彈坑遺跡。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呂金藝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歷史的硝煙雖已漸漸散去,但抗日戰爭的壯闊畫卷始終在民族記憶中鋪展。那段浴血奮戰的歲月,不僅鐫刻著山河破碎的傷痛,更熔鑄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脊梁。
抗戰歷史不能被時間塵封,因為它承載著民族的集體記憶;抗戰精神必須跨越時代傳承,因為它是驅動民族復興的精神引擎。從抵禦外侮的殊死搏鬥,到建設強國的艱辛探索,抗戰精神始終如隱形的血脈,在時代浪潮中奔涌不息。
抗戰時期,四萬萬同胞用血肉之軀築起長城,詮釋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深沉擔當。這種擔當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田間農夫放下鋤頭參軍時的決絕,是學界文人投筆從戎時的堅毅,是工廠工人趕制彈藥時的晝夜不息。在湖南省張家界市桑植縣的百年吊腳樓前,一盞跨越時空的“馬燈”始終明亮,“最小紅軍”向軒7歲扛槍、9歲參與長徵、全身26處戰傷,他的英雄事跡,是抗戰精神的生動寫照。今日之中國,這種精神轉化為科研人員在實驗室里的不眠之夜,轉化為鄉村教師在山村里的默默堅守,轉化為建設者在工地上的揮汗如雨。正是對歷史的深刻銘記,讓每個時代的中國人都能在民族大義面前找到自己的坐標,將個人奮鬥匯入國家發展的洪流。
當年,八路軍在缺槍少彈的困境中創造出地道戰、地雷戰,用智慧彌補裝備差距;西南聯大師生在顛沛流離中弦歌不輟,用知識守護民族的精神火種。這種在困境中突圍、在絕境中創新的精神,在今日中國依然閃耀。中國高鐵從技術引進到自主創新的跨越,正是這種精神的生動注腳。面對國外的技術壁壘,科研團隊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突破上千項關鍵技術。如今,中國高鐵營業里程達到4.8萬公里,佔世界高鐵總里程的70%以上,“中國速度”驚艷世界。這是抗戰時期“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的奮鬥哲學在新時代的延續。
楊靖宇胃里只有樹皮草根卻絕不投降,趙一曼面對酷刑始終怒斥侵略者,這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節,定義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高度。今日之中國,這種氣節體現在面對貿易霸淩時的從容不迫,體現在外交舞臺上“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有決心、有能力、有手段”的底氣。從芯片自主研發到航天事業不斷突破,中國在關鍵領域的每一步前行,都是對“不依附、不盲從”民族氣節的踐行,都是對“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抗戰精神的傳承。
抗戰時期的“堅忍不拔、百折不撓”,在脫貧攻堅戰中轉化為“一個都不能少”的執著,數百萬扶貧幹部扎根基層,用腳步丈量貧瘠,用智慧拔除窮根;在防汛救災中凝聚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衝鋒姿態,武警官兵逆水而行築起堤壩,基層幹部連夜轉移受災群眾,志願者奔波運送物資,在洪峰浪尖撐起守護生命的“安全傘”。這正是一代代中國人踏著抗戰先輩的足跡,以“血戰到底”的拼勁與“正義必勝”的信念,在復興之路上寫下的時代篇章。
歷史的長河奔涌向前,抗戰精神歷久彌新。唯有將這份精神財富代代相傳,方能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亂雲飛渡仍從容”,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徵程上闊步前行、行穩致遠。
(好評中國係列評論欄目由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