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中國堶在鄉村“遊”中實現產業“興”
□張京峰
鄉村旅遊作為連接城鄉、激活鄉村資源的關鍵紐帶,正成為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核心力量。這片“沒有天花板的生態樂土”不僅承載著人們對自然與鄉愁的向往,更通過資源集聚效應虹吸全國遊客與社會資本,為鄉村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從發展現狀來看,鄉村旅遊的熱度已形成規模效應。據住房城鄉建設部統計,今年上半年,8155個國家級傳統村落和5028個省級傳統村落吸引遊客超過2.93億人次。全國各地的鄉村用發展旅遊的方式集聚能量,在鄉村產業振興的“百花園”中實現了從“沉睡資源”到“活力資產”的轉變。
傳統村落憑借文化活化、政策扶持的雙重優勢,形成帶動鄉村旅遊發展的示范效應。一方面,傳統村落自帶獨特的資源稟賦,既有歷史悠久的古建民居作為“物理載體”,又有獨具特色的風俗民情作為“文化內核”,為旅遊開發提供了天然基礎;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係統開發和全力宣介,疊加前衛文化創意與大眾休閒需求的結合,讓傳統村落持續煥發新生。具體而言,遊客可以在湖南省永州市江永縣蘭溪瑤族鄉勾藍瑤村,通過瑤寨民居參觀、民俗演出沉浸式感受民族文化;也可以在邵陽市隆回縣白水洞村,購買“花瑤花”傳統民族文創IP的扎染圍巾……傳統村落通過帶動相關配套產業提質發展,從而吸引更多遊客,進而形成良性發展循環,不僅為傳統村落自身注入活力,更為全域鄉村旅遊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
在此基礎上,鄉村旅遊需進一步以點帶面、立足實際,構建差異化發展格局,推動鄉村旅遊從“點狀突破”到“全域振興”的跨越。文化是鄉村的根與魂,挖掘特色文化、延展文化故事是吸引遊客的核心抓手,正如湖南省邵陽市新寧縣馬頭橋鎮坪山村,正是通過深入研究北宋諫議大夫周儀的歷史事跡,傳承耕讀文化精神,並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模式,讓文化成為吸引遊客交流學習的“磁石”。
生態是鄉村的“真實底色”,在保護中探索綠色發展路徑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比如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黃湖鎮青山村,以“綠水青山”為發展基底,通過完善生態保護制度、形成全民保護共識,打造“綠水青山—生態產業—強村富民—反哺生態”的閉環模式,既守護了生態資源,又通過旅遊吸引社會資本;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的紫鵲界梯田,以壯美的農業生產綠色景觀讓無數遊客心馳神往,進而帶動當地民俗產業、餐飲行業遍地開花。
而產業作為聯動各要素的“紐帶”,正是通過文化與生態的差異化資源賦能,讓鄉村旅遊從單一“觀光”轉向多元“體驗”,最終形成全域振興的發展合力。
本質上,鄉村成為新旅遊目的地,源于人們對自然本真的向往、對鄉愁記憶的認同,是人們對種子破土的好奇、對藍天碧水的追尋、對鄉愁鄉音的共鳴。未來,以鄉村旅遊為橋梁,既能持續連接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更能讓鄉村的生態優勢、文化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讓鄉村真正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振興沃土。
(好評中國係列評論欄目由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