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奮進民族復興偉業——寫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之際

2025-08-28 08:51: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站在北京西南的盧溝橋上,永定河靜水流深,蜿蜒而去。極目遠眺,高鐵列車往來穿梭,開向遠方。

  在歷史和現實的交匯中,一個聲音更加響亮:歷史因銘記而永恆,正義因捍衛而昭彰,精神因弘揚而彌新。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要弘揚偉大抗戰精神,以壓倒一切困難而不為困難所壓倒的決心和勇氣,敢于鬥爭,善于創造,鍥而不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直至取得最後的勝利。”

  在列強侵略時頑強抗爭,在山河破碎時浴血奮戰,在百業待興時發憤圖強,在時代發展時奮勇爭先。一路風雨,壯闊徵程,始終激蕩著偉大抗戰精神的回響,印刻著中華兒女奮發圖強的足跡。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黨中央、中央軍委決定,今年9月3日,在首都天安門廣場舉行盛大閱兵。

  一場穿越歷史烽煙的檢閱,也是一次面向未來的宣示。

  滄海橫流,初心不改。乘歷史大勢而上,走人間正道致遠。

  歷史因銘記而永恆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有力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徹底洗刷了近代以來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民族恥辱!

  “敬愛的先輩,若無當年你們的英勇無畏,便無而今的國富民強。鮮紅的旗幟傳于吾輩之手,必不辱使命……”

  平型關烈士陵園內,來自“平型關大戰突擊連”的官兵軍容齊整、莊嚴肅立。連隊第四十七任政治指導員栗新朝展信誦讀,鏗鏘之聲,久久回蕩。

  這是一次歷史的回望,更是一次精神的傳承。“從‘平型關大戰突擊連’來到平型關大捷舊戰場,感悟革命先輩不畏強敵的血性膽氣和敢于亮劍的勝戰基因。”栗新朝感慨。

  特殊的時間節點,總能喚起深沉的民族記憶。今年以來,無數觀眾走進烈士陵園、博物館、紀念館。他們在一件件文物、一張張照片前,駐足、聆聽、沉思……

  8月15日,中央檔案館與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聯合主辦的《中流砥柱——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檔案展》專題展覽面向公眾開放。340余份珍貴歷史文獻檔案、100余份敵後戰場電文靜靜陳列。一位佩戴著黨員徽章的參觀者說:“這些檔案,是滾燙的血,是民族的魂。”

  陣地,得而復失;戰局,時好時壞……1938年,針對“亡國論”和“速勝論”兩種思潮,《論持久戰》指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勝利是中國的——這就是我們的結論。”

  任憑驚濤駭浪,屹然砥柱中流。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共產黨人勇敢戰鬥在抗日戰爭最前線,支撐起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

  從九一八事變爆發,中國共產黨發表抗日宣言,到制定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明確提出全面抗戰的路線,再到敵後戰場逐步成為全國抗戰的主戰場……在民族危亡的歷史關頭,中國共產黨以卓越的政治領導力,推動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凝聚起反抗外來侵略的滾滾洪流。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是中國共產黨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的偉大勝利,是全民族眾志成城奮勇抗戰的偉大勝利。

  從白山黑水間的第一聲炮響,到盧溝橋畔的烽火硝煙,再到反抗外來侵略取得完全勝利的歷史性時刻……十四載風雨如磐,中國人民以錚錚鐵骨戰強敵、以血肉之軀築長城、以前仆後繼赴國難,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雄壯史詩。

  光陰流轉,當我們再次回望那段烽火歲月,依然能清晰觸摸到那深植于民族血脈中的精神譜係。

  歲月銘刻,那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

  1935年9月17日,南開大學新學年“始業式”上,張伯苓發出“愛國三問”:“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願意中國好嗎?”那是在神州陸沉、山河破碎之際,一個民族的自省與吶喊。

  華北平原一戶人家的對聯,正是堅定的回答:“萬眾一心保障國家獨立,百折不撓爭取民族解放”,橫批:“抗戰到底”。

  山河見證,那是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

  上海蘇州河畔,一面密布炮彈孔和槍彈孔的巨大牆體,至今仍在無聲地訴說著撼天動地的壯舉——“八一三”淞滬會戰中,第88師524團“八百壯士”據守四行倉庫,孤軍奮戰4晝夜,直至接到撤退命令,才衝出重圍。

  “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無數中華兒女像“八百壯士”一樣,以錚錚鐵骨為中華民族築起牢不可破的血肉長城。

  時光印記,那是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兒在外身體很好,生活也很好,而現在的我比從前粗壯而高大了,請大人不要為念……”1943年,20歲出頭的新四軍三師七旅十九團四連指導員李雲鵬把思念寫進信中。

  李雲鵬堅信抗戰一定能取得勝利,但他和戰友們卻沒能等到那一天。劉老莊戰鬥中,為守護百姓,他所在的四連82名官兵戰鬥至生命最後一刻。無一人投降,無一人生還。

  楊靖宇、趙尚志、左權、彭雪楓、“狼牙山五壯士”、東北抗聯八位女戰士……英雄們將熱血灑在中華大地。

  青史長存,那是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我前進,你們跟著我;我停止,你們推動我;我後退,你們槍斃我!”百團大戰紀念館展牆上,刻著八路軍第129師新編第十旅旅長范子俠的錚錚誓言,震撼人心。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軍事奇跡;晉察冀、冀魯豫、鄂豫皖等19塊敵後抗日根據地,讓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革命先輩曾發出這樣的誓言:“一個忠實的共產黨員,為民族解放事業,頭顱不惜拋掉,鮮血可以噴灑,而忠貞不貳的意志是不可動搖的,最後勝利的決心是堅定的。”

  偉大的抗戰精神,是一座巍峨的精神豐碑,更是一支不滅的信仰火炬。它照亮過救亡圖存的血淚徵途,也正在照亮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新徵程。

  正義因捍衛而昭彰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中華民族贏得了崇高的民族聲譽!

  今年5月,應俄羅斯總統普京之邀,習近平主席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紀念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慶典。

  明媚的春光里,習近平主席同普京總統簽署並發表聯合聲明,發出銘記歷史、珍視和平的時代強音——

  “人類應永遠銘記第二次世界大戰悲劇及其原因和教訓,盡一切努力阻止類似悲劇重演。”

  只有真誠面對過去,才能堂堂正正談論和平。

  今年7月7日,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之際,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在館內展出731部隊原成員胡桃澤正邦的口述證言。

  長達83分鐘的視頻中,胡桃澤正邦供述了731部隊從事人體解剖、開展人體實驗以及實施細菌戰等罪行。這是揭露731部隊罪行的又一個“活證據”。

  日本軍國主義犯下的滔天罪行,是對生命和人權的粗暴踐踏,也是對人類文明的嚴重挑戰。這決定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從一開始就是一場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進步與反動之間的較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當暗夜籠罩世界,中國人民與熱愛和平的世界人民共克時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世界上愛好和平與正義的國家和人民、國際組織等各種反法西斯力量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給予的寶貴援助和支持。”

  生與死的邊緣,以生命守護生命——

  前不久,河北淶源縣,白求恩戰地手術室展館內,上百名中小學生前來開展研學活動。

  1938年1月,白求恩率加美援華醫療隊輾轉到達延安。在晉察冀軍區後方醫院,他一個月內為147名傷員做了手術;在廣靈公路伏擊戰中,連續工作40個小時,為傷員做手術71例……生死考驗,大愛無疆。

  血與火的天空,用信念點燃信念——

  重慶萬州,西山公園,薄霧如紗。年逾七旬的魏映祥來到香樟樹環抱的蘇聯航空志願隊轟炸機大隊長庫里申科烈士墓園。老人說,為英雄守墓是他這輩子的工作。

  蘇聯援華航空隊,中國抗日戰場上一支特殊的空中作戰隊伍。80多年前,2000多名蘇聯飛行員駕機而來,“鷹擊長空”,留下無數可歌可泣的傳奇故事。

  “飛虎隊”冒險開辟駝峰航線,柯棣華在手術臺上仁心救治,約翰·拉貝、辛德貝格在南京舍身庇護,林邁可、漢斯·希伯用筆和鏡頭記錄真相……這份長長的名單,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和道義的力量。

  昭昭前事,惕惕後人。八十載光陰流逝,那場戰爭所昭示的真理顛撲不破:大道煌煌,正義必勝!

  中國人民對戰爭帶來的苦難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對和平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付出了巨大犧牲的中國人民,將堅定不移捍衛用鮮血和生命書寫的歷史。

  今年夏天,電影《南京照相館》沉重上映,觀者熱淚盈眶。每天,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都會響起鐘聲,聽者沉思肅立。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它忠實記錄下走過的足跡,也給未來的發展以啟示。

  當我們回望昨日的浩劫、思考勝利的意義時,不能不警惕當下的挑戰: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回潮,霸權主義、強權政治衝擊世界。面對百年變局,如何守護來之不易的和平?怎樣推動共同發展?這是必須回答的時代命題。

  發布《關于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為推動危機政治解決發揮建設作用;促成沙特伊朗歷史性和解,為有關地區國家化解矛盾、睦鄰友好樹立典范……中國,以行動作答,捍衛和平的決心無比堅定。

  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從歷史、現實、未來的客觀判斷中得出的結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想不出有任何理由不堅持這條被實踐證明是走得通的道路。”

  今年5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標識發布。象徵全民族眾志成城奮勇抗戰的巍峨長城,與寓意中國人民同各國人民團結起來珍愛和平、維護和平的橄欖枝相得益彰。

  “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重大判斷閃爍著思想光輝,映照著人類未來。

  縱覽歷史長河,直面時代大潮,相信和平、發展、進步的陽光終會穿透戰爭、貧窮、落後的陰霾……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中國,始終為和平而來!

  精神因弘揚而彌新

  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堅定了中國人民追求民族獨立、自由、解放的意志,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歷史新徵程!

  山西陽泉獅腦山,形如雄獅之首,俯瞰著壯美河山。

  今年7月7日,正值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緬懷英雄事跡,重溫光輝歷史,同前來參觀的青少年學生親切交流。

  迎著一張張天真的面孔,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孩子們要爭做民族的脊梁,一定要把我們國家建得更加強盛。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未來是屬于你們的。希望你們好好努力、奮發圖強,做一個堂堂正正、光榮自豪的中國人。”

  紀念,是為了不忘本來,開辟未來。緬懷,更要弘揚精神,接續奮鬥。

  在歲月熔爐中,深沉持久的愛國情懷愈發熾熱——

  回望抗戰烽火,探尋精神地標。

  62個站點、464公里、172個隧道、186座橋,北京大學博士生唐倩以兩個月的田野調查深入滇越鐵路沿線,用腳步追尋80多年前部分北大師生輾轉入滇的足跡。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北大、清華、南開三校被迫南遷,輾轉至雲南昆明後,組建西南聯合大學。8000多名學生就讀,走出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170多位院士……烽火之中,豐碑不朽。

  薪火相傳,弦歌不輟。如今,北大、清華、南開3所大學都立有一塊西南聯大紀念碑。校園里,剛毅堅卓的青年,以新的姿態,奮發圖強。那一聲聲“請黨放心、強國有我”,奏響新時代的嘹亮樂章;那一個個“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的身影,正創造屬于這一代人的輝煌。

  在火熱實踐中,砥礪前行的奮進姿態愈發昂揚——

  8月的南泥灣,千畝稻谷隨風搖曳,黃土高原風光正好。

  時針回撥到1941年春。八路軍第三五九旅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在這里實行軍墾屯田,把荒蕪的“爛泥灣”變成“陜北的好江南”。

  昔日墾荒處,今朝展新顏。從抗戰時期發展邊區經濟,到如今建設科技試驗田、產業開發區……當地幹部群眾弘揚南泥灣精神,勇于創造、敢為人先,繪就生機勃勃新畫卷。

  八十載砥礪奮進。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

  在壯闊徵途中,和平發展的旗幟愈發鮮明——

  勝利日閱兵集訓點方陣巍巍,戰旗獵獵。威武的英姿、雄壯的陣容,寫滿忠誠與堅毅。藍色貝雷帽,讓維和官兵在受閱方隊中顯得格外與眾不同。

  今年是中國軍隊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35周年。35年來,中國維和部隊,用實際行動詮釋中國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彰顯了中國軍隊和平之師、正義之師、文明之師的良好形象。

  “在國外維和的經歷讓我們感受到,我們踏出的每一步,都在向世界宣告中國維護和平的決心。”官兵們說,走出國門,我們代表中國軍隊,展示大國形象,彰顯大國擔當。

  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徵程,是充滿光榮和夢想、風險和挑戰的遠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

  山河為證,時代作答。

  1931—1945年,1921—2025年,鐫刻著中國共產黨牢記使命、矢志奮鬥的不變初心;面向未來,中華兒女還將創造更多偉大瞬間。

[責任編輯:房琳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