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球綠色發展作出“上合貢獻”(弘揚“上海精神”:上合組織在行動)
保護生態環境、推動綠色發展是上海合作組織國家的共識。近年來,中國同其他上合組織成員國加強綠色發展領域交流合作,助力各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上合組織正以實際行動,將綠色發展的共識轉化為具體成果,為全球綠色發展作出“上合貢獻”。
以經驗共享提升生態環境福祉
在烏茲別克斯坦努庫斯市的鹹海濱湖區鹽鹼地上,棉田綿延成片,枝頭的棉花長勢喜人。這里是由中國企業與烏茲別克斯坦鹹海國際創新中心合作打造的“光伏+棉花水肥一體化”種植試驗示范區。
位于亞歐大陸腹地的鹹海,地跨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兩國,曾是世界第四大湖泊。20世紀60年代以來,鹹海面積縮小了90%以上,幹涸的湖床上形成了面積5萬多平方公里的荒漠,鹹海成為令人痛惜的“中亞之淚”。
多年來,中國和烏茲別克斯坦的科學家合力探索鹹海生態危機的解決之道,雙方簽訂鹹海生態治理協議,建成節水棉田示范區。示范區中方技術負責人、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正高級工程師王平告訴記者,中國的種植和節水灌溉技術讓當地棉花產量提高了兩倍以上,該技術的推廣有望大幅提高作物產量,改善當地棉農生計,緩解鹹海生態危機。鹹海國際創新中心主任哈比布拉耶夫表示:“中國在沙漠化防治、節水農業等領域積累了豐富的技術和經驗。希望繼續同中方加強合作,推動本地區生態治理走深走實。”
在蒙古國,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通過援建生態保護與修復示范區、推廣中國成熟植樹造林和防沙治沙技術及模式、開展沙塵暴監測與早期預警合作等舉措,深度參與蒙古國“十億棵樹計劃”行動;在哈薩克斯坦,中哈合作開展首都圈生態屏障建設,雙方共同編制技術規程,建成23公頃生態屏障試驗示范基地,推廣應用面積達1萬公頃……中國成功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積極同上合組織各方分享技術和經驗,攜手開展荒漠化治理。
今年7月,中國—中亞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在寧夏挂牌;當月,由哈薩克斯坦生態和自然資源部官員和農林專家組成的代表團來到寧夏參訪考察,實地了解當地防沙治沙技術經驗。哈薩克斯坦生態和自然資源部林業及野生動物委員會副主席馬克薩特·葉列梅索夫表示:“中國在治沙領域取得的成就令人欽佩,尤其是草方格技術、耐旱植物選育及沙區特色產業方面的創新舉措,值得我們借鑒。”
2025年是“上合組織可持續發展年”。中方接任輪值主席國以來,在綠色發展領域實施完成多項活動,與上合組織成員國分享綠色發展的成功經驗,加強綠色發展領域交流合作,推動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不斷增強上合組織發展後勁。
以能源合作增強綠色發展動力
在哈薩克斯坦青綠的草原上,放眼望去,一座座風機立于遼闊的地平線上。這就是中國企業在當地投資建設的阿克莫拉風電項目群。
據介紹,項目群總裝機容量221兆瓦,每年可為當地供應綠色電力8.43億千瓦時,節約標準煤27.83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68.66萬噸。項目群風機和監控控制、數據採集係統均採用中國設備,能適應當地冬季漫長、低溫極寒天氣頻發的氣候特點,並有效降低運維成本,有力推動哈薩克斯坦能源轉型和當地民生改善。
能源合作是上合組織框架內開展合作的優先方向之一。上合組織國家積極出臺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並根據自身國情和發展需求設立減排目標和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目標。《中國—上合組織可再生能源合作報告2024》顯示,上合組織國家為全球貢獻了一半的可再生能源裝機;截至2024年年底,上合組織國家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23.1億千瓦,是組織成立之初的14.5倍,約佔全球50%。2024年,上合組織國家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4.2億千瓦,約佔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的72%,其中,中國貢獻逾3.7億千瓦。
上合組織前秘書長拉希德·阿利莫夫說,上合組織國家讚成廣泛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採用各種成本效益更高、對環境更友好的技術,促進能源安全和能源轉型。
近年來,中國與其他上合組織國家在光伏、風電、水電機組、核電、智能電網、傳統能源清潔高效利用等領域的合作均取得顯著進步。中國在中亞投資光伏、風力發電,輸出設備和技術,為當地培養人才,中國新能源汽車也廣受歡迎。
中企承建的戈布斯坦光伏電站是阿塞拜疆首個大型新能源項目,年發電量可供當地11萬戶家庭使用,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過20萬噸。常見中國品牌新能源汽車行駛在阿塞拜疆大街小巷。阿塞拜疆能源部副部長埃爾努爾·索爾塔諾夫表示,中國在綠色能源領域的創新突破令人矚目,中國品牌電動汽車為推動阿塞拜疆交通體係綠色轉型作出積極貢獻。
以生物多樣性保護共享綠色發展成果
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也是最早簽署和批準《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方之一。中國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深化同其他上合組織國家交流合作,通過生物多樣性保護推動綠色發展,共享綠色發展成果。
雪豹有“雪山之王”之稱,分布于從中亞至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的高山地帶,不少上合組織成員國是雪豹的棲息地。上合組織成員國約定,共同努力保護雪豹物種及其生存繁衍的自然生態係統。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巴基斯坦等國共同推動落實“全球雪豹及其生態係統保護計劃”,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近年來,中國雪豹野外種群數量持續增長。巴基斯坦國民議會副議長賽義德·古拉姆·穆斯塔法·沙表示,巴基斯坦的雪豹數量正在恢復,這是上合組織國家間開展合作、共同保護的結果。
從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高空俯瞰,一道3.7公里長的半圓形人工堤壩如同手臂,環抱著科倫坡港口城的海岸。從水下觀察,這道防波堤內更似一座散布著珊瑚和魚群的“海底花園”。在這里,中企採用經技術改良的獨特防波堤設計,為極為挑剔環境的珊瑚自然生長創造了適宜條件。經專家調研統計,防波堤內共有73種珊瑚,以及包括波紋唇魚等瀕危物種在內的114種魚類。2024年以來,中斯專家團隊開展係列珊瑚研究合作,為“海底花園”進一步增色,新增68個珊瑚苗圃群,成功培育珊瑚5000余株,不斷提升斯里蘭卡的珊瑚生態研究和保護水平。
位于地中海東北角的土耳其伊斯肯德倫灣是瀕危物種綠海龜和易危物種蠵龜產卵、孵化的重要區域之一,不遠處就是中土雙方共同開發建設的胡努特魯電廠。運營電廠的中企將生態保護置于優先位置,在施工設計之初選擇了造價更高的優化方案,為海龜繁衍留出通道。數據表明,海龜的自然繁殖未受到電廠影響。當地海龜保護專家奧伍茲·圖爾克讚表示,“根據目前掌握的數據,相關區域的海龜數量保持穩定,這與電廠的努力保護是分不開的”。
從防治荒漠化的經驗分享,到清潔能源的合作共贏,再到珍稀物種的協同保護……中國與其他上合組織國家攜手開展綠色合作,促進地區生態改善和全球環境治理,同築生態文明之基、同走綠色發展之路,守護好綠色地球家園,建設人類更加清潔美麗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