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這不只是故事,更是歷史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
穿越歷史煙雲,一行行苦難的淚水,一個個悲壯的身影,一段段不屈的抗爭,依然震撼人心。
因為,這不只是紀念館里收藏的故事,而是真實發生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刻骨銘心的記憶。
鐵證如山 血淚記憶
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遺址內,有一座被稱作“四方樓”的建築遺址。它曾是731部隊進行細菌實驗和人體實驗的核心區域。
而被“四方樓”包圍在中間的兩棟建築是關押被實驗者的特設監獄。
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拍攝的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內的特設監獄(6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據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講解員賈婷婷介紹,該監獄採用了德國城堡式秘密建築法,所以在外圍根本不會有人注意到里面有兩棟特設監獄的存在。
731部隊的細菌研究實驗從1932年開始,到1941年基本完成,但並沒有完全停止,一直延續到1945年日本戰敗。據731部隊原成員胡桃澤正邦供述,被實驗者包括中國人、朝鮮人、蒙古人、蘇聯人等,特設監獄中的常備人數在40人以上,並會“不斷補充”。
這是8月15日拍攝的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與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731部隊進行的人體實驗有很多種,被實驗者被送到731部隊後就沒有了名字,取而代之的是一串串數字編號。731部隊將這些被實驗者統稱為“馬路大”。據賈婷婷介紹,“馬路大”是日語音譯,原意是“被剝了皮的木頭”“原木”。“可見他們根本沒有把這些被實驗者當作人來對待。”賈婷婷說。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展出的解剖實驗場景。新華社記者 楊思琪 攝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展出的一把獎勵解剖技師的軍刀。新華社記者 楊思琪 攝
1945年8月,731部隊在潰逃之際將四方樓炸毀。近年來,考古工作人員在四方樓遺址中發掘出罪證文物千余件,包括鐵器、玻璃器、銅器、陶瓷等。一件件物證,為731部隊進行人體實驗、研制細菌武器和實施細菌戰再添新鐵證,揭露著無法掩蓋的歷史真相。
這是8月15日拍攝的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公布的新罪證史料。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拋灑熱血 壯歌回蕩
點擊海報↓↓↓聆聽歷史
平型關大捷是全民族抗戰爆發後中國軍隊主動對日作戰取得的第一個重大勝利。那一役,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盡管取得大捷,斃敵1000余人,但八路軍也傷亡600多人。
在山西省大同市的平型關大捷紀念館內,陳列著當年戰士們殺敵的大刀。殘破的刀身見證了當時戰鬥的慘烈。
圖為平型關大捷紀念館內陳列的戰士們的殺敵大刀。新華社發
1937年,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揚言“一個月拿下山西,三個月滅亡全中國”。9月24日深夜,八路軍115師冒著傾盆大雨開赴平型關附近,是為了一場伏擊戰。
經過大半夜的艱難行軍,115師各路官兵于25日清晨進入預定攻擊位置。7時許,日軍進入伏擊圈。115師抓住戰機,立即命令全線開火。
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第115師取得了平型關大捷。圖為八路軍115師戰士在平型關公路兩側伏擊日軍(資料照片)。
685團2營5連一位外號“猛子”的連長曾賢生帶著20名大刀隊員衝入敵群,與日軍展開白刃戰。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近代史研究》編輯部主任胡永恆介紹,“曾賢生砍死了幾名日軍以後,腸子被日軍刺穿了,但他依然很頑強地抱住了日軍,從山坡上滾下去。”
在和敵人搏鬥的過程中,曾賢生身負重傷,最終選擇和敵人同歸于盡。後來,在打掃戰場的時候,在他的口袋里,發現一張血書:“血戰平型關,誓叫鬼子有來無還!”
圖為平型關戰鬥中敵我肉搏。 新華社發
2015年9月3日,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閱兵式上,“平型關大戰突擊連”英雄集體方隊擎舉旗幟通過天安門,接受了檢閱。
一面旗幟就是一部史詩,見證著人民軍隊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奮進徵程。
圖為當年頒發給685團2營5連的一面戰旗。新華社發
2015年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這是“平型關大戰突擊連”英模部隊方隊接受檢閱。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青山見證 魚水情深
點擊海報↓↓↓聆聽歷史
陰山山脈如一條巨龍橫亙在內蒙古高原,當地人稱它為大青山。從山脊南眺,壯闊包容的黃河水如母親寬厚手掌拂過土默川平原,盡展廣袤平坦。
圖為陰山山脈。(高雪峰 攝)
1981年,內蒙古博物館收集革命文物,人們耗時一整天,用吊車從山上運下來一盤總重314斤的石磨。而當年,它卻是由一位當地村民獨自背進了山。
1942年,八路軍傷員在大青山懸崖絕壁上的供給處內養傷。由于沒有石磨,大顆粒的食物讓喉嚨受傷的戰士難以下咽。面對此情此景,供給處的負責人李方漢同志決定排除萬難運來石磨。幾經波折,村民白生寶領到了幫八路軍背磨進山的任務。
圖為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展館內展示的石磨圖片。新華社記者 何莉 攝
沿途是20多公里的山路,除了牛羊上山吃草踩出一點羊腸小道外,幾乎全是懸崖絕壁。白生寶突破封鎖、躲避搜索,把石磨上盤背到供給處後,他又一刻不歇地背來了石磨下盤。
歷盡艱辛,石磨終于在供給處門前轉起來了。
據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展館講解員胡利介紹,“背的過程中磨盤把白生寶的背都磨破了,磨破之後鮮血把磨盤的一個面染紅。”
有人問白生寶:“你的背磨成這樣,疼不疼?”他說:“這點傷算啥?不疼!比起戰士的傷來,我這點根本不算什麼!”
這是7月2日拍攝的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縣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展館。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我們軍民團結魚水情深。大青山抗戰離不開千千萬萬老百姓的幫助和支持。”胡利說。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李蓉告訴記者,“比正面戰場更困難、更危險的地方,就是敵後抗戰,沒有更多的來自政府方面的這個支援。靠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我們敵後戰場還能夠堅持下來,而且逐漸地成為了一個主戰場。”
1943年冬,在蘇北抗日根據地,群眾紛紛將自己的子弟送到新四軍中(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整個14年抗戰期間,中國付出巨大的代價:一半國土被日寇踐踏,930余座城市被侵佔,軍民傷亡3500萬人以上,直接經濟損失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那是光明與黑暗的搏殺,亦是犧牲與希望的傳承。
故事有結局,但歷史如鏡,映照現實和未來。它告訴我們應該以怎樣的信念與擔當,砥礪奮進、開創未來……
統籌:吳煒玲
記者:劉在、何莉、何山
王雪冰、原勳
編導:楊慕茜、熊潔
配音:王帥龍
技術支持:密雅琪
新華社音視頻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