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故鄉停電夜到天津實驗室:一名巴基斯坦籍博士生的“光明之約”
中新網天津8月22日電 題:從故鄉停電夜到天津實驗室:一名巴基斯坦籍博士生的“光明之約”
中新網記者 孫玲玲
22日,在天津大學智能配用電裝備與係統全國重點實驗室,來自巴基斯坦的博士生穆罕默德·沙拉爾正全神貫注地調試著人工智能算法。屏幕上的數據曲線不斷跳動,他正努力研發一套基于AI的綜合能源實時倣真係統,希望為未來智慧城市能源係統的穩定運行尋找最優解。
光明向往指引下的科研探索之路
穆罕默德·沙拉爾的家鄉位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南部的德拉加齊汗村,那里常年飽受沙塵暴和強風困擾,電力供應時斷時續。“小時候最深的記憶,就是突然陷入黑暗的夜晚。”他回憶道,“那時我就想,是否有某種科技可以為像我家鄉這樣的地方提供便宜又穩定的電力。”
2025年畢業季,穆罕默德·沙拉爾跟實驗室畢業的博士生合影留念。(天津大學 供圖)
帶著這份對知識和技術的渴求,穆罕默德·沙拉爾不斷追求學業上的進步。2016年,在巴基斯坦蘇庫爾工商管理學院獲得電氣工程學士學位後,他曾在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爾的政府部門參與開發並維護一套用于公共安全的集成指揮、控制與通信係統(IC3係統)。但技術應用的局限性讓他意識到,必須掌握更先進的知識。“我意識到,新技術支持的可再生能源開發依然是我的心之所向,而中國這方面的發展令人矚目,特別是人工智能與能源係統的結合,這正是我想探索的方向。”
在中國找到可再生能源開發的“金鑰匙”
2018年,穆罕默德·沙拉爾考入中國華北電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開始係統研究可再生能源預測技術。在這個過程中,他對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能源係統建模領域產生濃厚興趣。
2024年6月,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期間,穆罕默德·沙拉爾與導師和實驗室同學一起參與相關科研成果展陳工作。(天津大學 供圖)
“人工智能就像一把‘金鑰匙’,能打開能源係統優化的大門。”穆罕默德·沙拉爾解釋說,AI技術可以精準預測電池壽命,優化電網調度,這對偏遠地區的電力穩定供應至關重要。
在這種興趣促使下,穆罕默德·沙拉爾選擇到天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天津大學電氣自動化與信息工程學院智能電網團隊在分布式能源和微電網技術方面的研究獨樹一幟,相關理論研究和應用實踐都處于國際領先水平,我非常珍惜在這里讀博的機會。”
在穆罕默德·沙拉爾的博士生導師徐弢教授看來,這位來自巴基斯坦的留學生展現出強烈的科研探索精神,尤其對中國在綠色能源與智慧城市領域的技術成果興趣濃厚。“他多次表示希望在中國繼續深造,未來將我國在能源領域的先進技術帶回巴基斯坦,為家鄉的能源係統升級改造貢獻自己的力量。”徐弢說。
目前,穆罕默德·沙拉爾的博士研究主要聚焦城市能源係統中可再生能源存儲的預測與優化。“我希望通過將深度學習技術與實際能源數據相結合,提升係統能效與可持續性。”
多元城市文化激發創新靈感
學習之余,穆罕默德·沙拉爾喜歡漫步天津街頭。“五大道的歷史建築讓我著迷,海河兩岸的現代景觀又充滿活力,”他笑著說,“這種傳統與現代的交融,給我的研究帶來很多啟發。”
2025年,天津將成為上海合作組織峰會舉辦城市。穆罕默德·沙拉爾欣喜地發現在峰會準備過程中整個城市煥發出的嶄新風採。“城市道路不斷完善,增加了很多美麗的夜景,感覺天津人民都幹勁十足地迎接峰會的到來,讓我們這些外國人也深受感染……”他感慨道。
前不久,穆罕默德·沙拉爾作為上合組織國家成員留學生參與了一檔直播節目,在節目中分享他對天津城市發展的觀察。“跟隨鏡頭我們到訪了很多天津的文化景點。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慶王府,它擁有一套保存完好的百年供暖係統,展現了經久耐用的技術魅力,”他說,“這提醒我們,新能源技術不僅要創新,更要可靠耐用。”
搭建中巴科技合作的橋梁
展望未來,穆罕默德·沙拉爾計劃畢業後繼續從事新能源技術研發。“我想把在中國學到的技術帶回家鄉,讓更多偏遠地區用上清潔可靠的電力。”這位年輕的科研工作者眼神堅定,“這是我對‘一帶一路’倡議最好的回報。”
在天津大學的實驗室里,穆罕默德·沙拉爾的電腦屏幕上,算法正在持續優化。那些跳動的數據,不僅承載著一個巴基斯坦青年的科研夢想,更譜寫著中巴兩國科技合作的新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