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促進銀發消費潛能迸發
沈陽舉辦“銀齡好貨集”,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體驗200余種智能穿戴設備和康復輔具產品;濟南開展為期60天的適老化改造補貼,拉動消費2000余萬元;煙臺為失能老年人發放養老消費補貼,每月最高減免800元……眼下,由民政部、商務部共同舉辦的全國“養老服務消費季”活動正在如火如荼開展,各地圍繞“惠老助老、品質生活”主題,密集出臺了一係列補貼政策。這些看似分散的消費熱點,反映出銀發經濟的蓬勃發展需要政策引導和市場創新雙向發力。
長期以來,銀發經濟面臨“叫好不叫座”的發展困境。一方面,規模龐大的老年群體意味著海量的消費需求,銀發市場潛力巨大;另一方面,不少養老產品被束之高閣,難以走入百姓家庭,企業生存頗為艱難。矛盾的背後,源于養老服務行業前期投入大、投資回報周期相對較長,導致市場優質供給稀缺,難以在短期內迅速提供質優價廉的產品和服務,大多數老年人的真實需求被嚴重忽視。這些問題單靠市場自身的力量難以快速解決,亟需通過“有形的手”彌補“失靈”、破解障礙。
在此次消費季活動期間,各項補貼政策通過真金白銀的投入和精巧的制度設計逐個破解銀發消費的痛點。譬如,煙臺重點聚焦失能老年人這一最脆弱的群體發放養老服務消費券,體現出對老年人差異化服務需求的精準把握;濟南以560余萬元的投入撬動2000余萬元消費,杠桿效應接近1:4,充分證明精準的政策引導可以有效激活潛在需求;山東省頒布的養老服務消費補貼項目清單,不止停留在基礎的生活照料,而是涵蓋了康復護理、健康管理等17項具體服務,引導養老服務機構提供更多元的服務;沈陽的銀齡市集解除了老年人“怕買錯”“不會用”的顧慮。這些措施各有側重,不僅直接降低了銀發群體的消費成本、激發了市場活力,更對推動養老服務的專業化、精細化發展起到了催化作用。
站上銀發經濟新風口,除了需要精準有力的政策引導,企業的響應速度與創新力度同樣不可或缺。過去幾個月,各類養老產品和服務集中上新。智能助浴設備讓老年人實現“躺平洗澡自由”,“百元俱樂部”讓銀發社交不再奢侈,適老玩具熱銷折射出老年人從“養老”到“享老”的需求轉型,“夜行日遊、車隨人走”的銀發旅遊專列正在全速奔馳……從產品創新到服務創新,老齡化浪潮帶來的豐富發展機遇被慢慢挖掘,數以億計老年人的真實需求被看到和滿足。
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國內銀發經濟相關現存企業達53.13萬家,多分布在華東、西南、華南等地區。從注冊量來看,近十年銀發經濟相關企業每年注冊量呈穩定上升趨勢。放眼未來,那些能敏銳洞察老年人需求、深刻理解老年人特點、願意沉下心為老年人打造適銷對路產品和服務的企業,必將在這一輪銀發經濟浪潮中贏得先機。
從“普降甘霖”到“精準滴灌”,在各項政策的強力推動和市場的積極響應下,一個讓老年人“能消費、願消費、敢消費”的環境正在形成,銀發經濟的消費潛力被逐步釋放。期待越來越多的老年人能夠享受到更優質、更實惠、更多元的產品和服務,擁有一個更高品質的晚年生活。(作者:康瓊艷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