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金字塔之巔:上博傳奇395天

2025-08-23 14:14:00
來源:看看新聞
字號

  8月17日24時,上海博物館“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落下帷幕,13個月的展期中,展覽頻頻出圈,引起各界關注,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新記錄。“金字塔之巔”為何能引發現象級的文化熱?當中國博物館展覽進入“超級大展”的新時代,它將如何為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提供可借鑒的“中國方案”?

  本期《考古紀》,一起來看“金字塔之巔”的上海答卷。

  這是埃及展最後一場《眾神巡遊》,演出結束,館方的負責人集體亮相,感謝13個月以來觀眾的陪伴。

  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上博很瘋狂,我們的觀眾更瘋狂,正是你們這種瘋狂的熱愛,激勵著我們不斷地捅破天花板,創造下一個奇跡。

  2025年8月17日24時,古埃及大展落下帷幕,395個日夜的文明之旅,讓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次現象級展覽的成功,也是文旅商體展深度融合的生動實踐,更是一次成功的文明對話與國際合作范例。

  2023年年底,上博壓上了8000萬“家底”,只為了辦一個超級大展。

  上海博物館館長 褚曉波:這個壓力確實很大,因為我們歷史上也從來沒有這麼大的投入去引進一個展,當你在做這個事之前,你也無法預料未來這個情況,實際上只能是一種預估。

  迄今為止,中國最大規模的埃及展,該是什麼樣的?誰也不知道標準答案。

  風險與機遇就像是硬幣的正反面。對于上海博物館來說,這是一次冒險,也是展現中國博物館策展、辦展、運營展覽實力的一次機會。

  上海博物館館長 褚曉波:在前期談判的過程當中大家也是為了各自的利益在做極力地爭取,所以在這個談判的過程當中還是非常的艱辛。

  上海博物館展覽部主任 褚馨:我們希望有非常好的或者非常精的這樣一些展品,但是,埃及當然也是會希望是說,能不能降低一些文物的等級。這也是第一次埃及本土的文物這麼大品類的一個出境,是在埃及歷史上也是第一次,同時在全球的這個博物館界也是首次。

  展覽打破了以往同題材展覽依賴從歐美博物館借展、以西方視角敘事的模式,由上博聯合中國埃及學者團隊進行自主策劃,經過462天的籌備,最終從埃及7家重點博物館及薩卡拉考古遺址商借788件文物。

  其中,超過95%的文物是首次來到亞洲,2020年全球十大考古發現之一——薩卡拉遺址的考古成果更是全球首次被大規模集中展示。

  2024年7月19日,3000平方米的沉浸式展廳里,公眾與古埃及文明近距離接觸,在“法老的國度”“薩卡拉的秘密”“圖坦卡蒙的時代”中,探尋古埃及文明的深邃內涵。

  古埃及文明大展策展人 顏海英:這個是其他展覽所沒有的,就是剛剛考古發現的文物沒有進博物館,直接就出境去展覽。不同于以前十幾年在中國的那些埃及展,那些大部分都是歐美國家已經現成的一些展覽,我們叫做罐頭展,介紹我們引進,而這次是上博獨立策劃,尤其是和埃及人直接合作這麼一個展覽,所以就帶著我們文明古國後人獨特的視角。

  展覽以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為基礎,突破西方中心主義視角,通過通史與專題結合的方式展開獨立敘事,為埃及學注入中國聲音,並巧妙融入中國文物進行“文明對話”。

  薩卡拉中埃聯合考古項目中方領隊 薛江:我們也是一個跨學科考古隊。我們的發掘人員、考古人員以埃及為主。我們這邊是埃及學家、圖像史學家、科技考古學家,還有一些大量的科技工作人員,這樣組成一個聯合的考古隊。我們對古埃及做的(研究)越多,能夠與中國做這種文明互鑒或文明比較研究,一手材料多了以後,就會做得更加深入。

  古埃及文明大展策展人 顏海英:我們可以用一手資料做研究,而且將來我們可以參與埃及考古,可以獲得更多的一手資料,我覺得這就是中國埃及學的一個分水嶺,比之前是完全不同的一個時期了。

  2020年,薩卡拉的發現被列為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之一,中埃聯合考古的突破性成果展示,也吸引了境內外許多埃及學專家與考古學者的關注。

  2024年,一場學術討論會在上博舉辦,不少學者專程趕來看薩卡拉遺址的最新考古成果。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賈笑冰:這些東西都是最新的材料,之前是沒有發掘過的。之前埃及沒有出土過,像這個巴斯泰特就是貓神的這個神廟,那麼這個是填補了埃及學也好,埃及考古學也好,一個重大的空白。

  東北師范大學世界古典文明研究所教授 李曉東:我們也就是(研究了)40年左右,埃及學在中國建立起來的這個研討會基本上至少是2/3以上的學者都到了,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係講座教授 蒲慕州:從學術角度來講,它的確是對于埃及學者來講,不但是中國的,這其實是全世界其他地方的埃及學者,如果他們對這一塊有興趣的話,應該要來看一看。

  2024年12月3日,M20全球頂尖博物館大會在上海舉辦,來自世界各地的博物館館長帶著好奇,專門參觀了埃及展。

  法國凡爾賽宮和特里亞農宮國家博物館館長 洛朗·撒洛梅:I think the exhibition is impressive, not only because it has very important objects, but also you can see the research and the logics in the course of the exhibition. So I think it really brings something. It's not just a major exhibition of Egyptian art, it's also a new step in the knowledge of Egypt.

  (我認為這次展覽令人印象深刻,不僅是因為有非常珍貴的文物,而且你可以從展覽中看到背後的研究過程和邏輯脈絡,所以我認為它確實具有一定的意義。這不僅是一場關于埃及藝術的大型展覽,也是對埃及知識領域的一次新探索。)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首席運營官 詹姆森·凱萊赫:Walking in and seeing this exhibition that is on for Egypt, I was overwhelmed. It is just so impressive and I'm thrilled to see that, you know, the Shanghai Museum is working at a global level and it's really bringing all of this to the people of China and to those that are coming to visit Shanghai.

  (看到正在展出的埃及展時,我深受震撼,讓人嘆為觀止。上海博物館呈現了國際化的策展能力,成功將這些珍貴文物帶給中國觀眾和來滬遊客。)

  這一刻,曾由西方主導了200年的埃及學研究,加入了中國視角,並通過“金字塔之巔”呈現在了全世界的專家學者和觀眾面前。

  觀眾 王女士:我是一個上博的粉絲,我覺得這個展看一次是絕對不夠的,我光看這個(埃及展)。就是自己看一遍的話,是來了三次才把它全部看完的。(來埃及展)一共現在目前已經有12次。

  作為上博的鐵桿粉絲,王女士對古埃及文明的學習熱情十分高漲,不光要看展,還要聽最地道的講解,這一次,她報名了埃及學者阿穆的講解,希望能沉浸在“原汁原味”的講解里,學到更多有關埃及的知識。

  埃及歷史和考古學者 阿穆:我叫阿穆,我是埃及歷史和考古教授,教埃及歷史的時間已經超過12年。

  記者:觀眾對這批埃及的文物最好奇的地方在哪里呢?

  埃及歷史和考古學者 阿穆:古埃及人死亡以後靈魂會跑到哪里去?為什麼古埃及人做木乃伊?木乃伊怎麼做?古埃及人認為是真的認為靈魂會回來,然後他的屍體會起來嗎?會復活嗎?古埃及人是那麼膚淺嗎?為什麼給貓做木乃伊?為什麼會有動物的木乃伊?

  一支筆,一個本子,阿穆講解不依賴電子資料,更像是一個喜歡隨手板書的老師。

  面對觀眾的各種問題,他常常邊畫邊講,把復雜的古埃及世界,用最樸素、最直觀的方式呈現在大家眼前。

  埃及歷史和考古學者 阿穆:我不認為古埃及是地球上的最早的文明,可是我認為古埃及文明是地球上的運氣最好的文明。因為氣候的和他們用的材料,所以東西才會保存得那麼久在埃及講埃及我覺得是應該的。跟埃及人講埃及,我覺得是應該的,因為這是他們的國家的歷史,可是跟中國人講埃及是我這輩子的最大的驕傲之一。

  展廳里,阿穆並不是唯一的埃及面孔。為了埃及展,不少埃及旅遊從業者遠道而來。在“金字塔之巔”,觀眾們聽見了更多來自埃及人的聲音。

  埃及文化講師 王大力:貓咪神,貓咪木乃伊,因為我們帶了很多。而且古埃及真的崇拜動物方面,特別是跟貓咪,供奉貓咪神廟,貓咪節。這個專題,這個展廳他們策劃非常好,所以這個這方面觀眾比較喜歡。外地更多,我這次接北京來的、青島 南京 蘇州,比上海(觀眾)更多。

  展廳里不僅有埃及朋友,還有神秘的眾神夜巡、熱情的鼓點表演,變裝、互動、劇本、市集……過去13個月,近500場別出心裁的文創活動,讓埃及展頻頻出圈。

  遊客1:感覺還挺好玩的,有很多活動,而且人特別多,因為是暑假有很多打卡點。

  遊客2:去年7月份來過一次,這次想以拍照為主,所以打扮了一下。

  遊客3:第一次看的有很多意猶未盡的地方,然後所以這次想要再來沉浸式地再感受一下。

  觀眾攜帶寵物貓一同參觀展覽,呼應因考古而重新在世人面前的巴斯泰特神廟,“奇喵夜”成了喵星人的派對,這一創新形式也在全球綜合類博物館中首開先河。

  觀眾:我們中國的“貓皇帝”,來會一下埃及的法老。

  上海博物館展覽部主任 褚馨:薩卡拉的一個考古發現中,很重要的就是有非常多的貓木乃伊制作的一些技術和貓的木乃伊,以及有一些貓女神的雕像。

  埃及人 塞唌GWe have a variety.It is not just the human mummy.So we have also the cat mummy or the animal mummy,because it was sacred in ancient Egypt.

  (我們有多種多樣的木乃伊,不僅有人類木乃伊,而且還有貓木乃伊或者動物木乃伊,在古埃及這是神聖的。)

  活動推出後,人民廣場周邊寵物友好酒店的檢索量提升了500%,整個周邊的客房業績同比增長20%。

  展廳之外,埃及元素在上海各處“出圈”。主題遊船、觀展巴士、航班聯動……為了配合展覽,上博創新推出“一站式”文旅體驗新場景係列活動,打破了傳統展覽的邊界,以“病毒式”傳播的速度,席卷上海。

  上海博物館黨委書記 湯世芬:展覽它不僅要讓我們讀者對這些古埃及的文明有一些知識上的了解,同時它也是我們的公共教育。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上,我們有提供免費的,關于展覽的重要文物介紹,下載量也達到了360萬。免費印刷發放了 100 萬冊的這個全彩的折頁。古埃及文明圖文展進社區,像在天平街道的話,他們這個展覽期間每天有3000多個人,這是超越我的想象的。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潘霽:在淮海路,他在上海的地鐵站里面,不光是線下部分,線上部分,小紅書上各種各樣的打卡。經由埃及展的過程,把上海的公共空間基礎設施管理水平,包括上海本地的文化要素,通過這樣一個媒介事件,打開了很多上海本地以及其各地來的遊客和城市之間的關聯。

  把埃及展這樣一個展覽放到上海來做,其實更大的更大程度上突出了上海作為全球性一個文化樞紐的重要地位,它本身是有一個象徵意義的。

  持續13個月、橫跨兩個熾熱夏天,上海博物館堪稱當之無愧的最熱打卡點,整個展期加開220個夜場和專場,最後一周,這里開啟了168小時 “不眠夜”模式。

  觀眾(男):我半夜進博物館還第一次。

  觀眾(小孩):我是從海南過來的。

  觀眾(夫妻):我們從青島過來的,今天下午剛下火車,專門來看這個展。

  觀眾(小孩女):很激動,第一次看,淩晨開館,很神秘。

  在網絡信息發達的當下,為一個展赴一座城,怎麼不算是一場別樣的浪漫?

  一年前,展覽開幕,一票難求。一年後,臨近閉幕的深夜“末班車”依然是人頭攢動。

  古埃及文明大展共吸引277萬人次觀展,超過7.6億元展覽總收入、超過300億次全網曝光量,創下全球博物館單個收費特展參觀人數、總營收和傳播總量的世界紀錄,帶動城市綜合消費超過350億元。

  數據顯示,展覽直接拉動城市消費比例高達1:48,這一數字刷新了上博兩年前"從波提切利到梵高"特展創造的1:15的紀錄,更遠超文化展覽1:6的國際平均拉動水平。

  得益于上海的區位優勢、文化積淀、營商環境、消費潛力得天獨厚。這是“一個展驚艷了一座城”,也是“一座城托舉了一個展”。

  上海博物館黨委書記 湯世芬: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我覺得我們處于一個博物館在新的利好政策之下蓬勃發展的這樣的一個新時代。從地利的角度來講,上海這樣的國際文化大都市,它提供了極大的這樣的一個底蘊或者是養分,參與這個展的工作人員,熱愛上博的觀眾,都給予了我們極大的激勵。城市,跟我們展覽,博物館其實是一個彼此成就的一樣這樣的一個關係。

  2025年8月17日24時,古埃及大展落下帷幕,這場因中埃聯合考古而起的大展,又開啟了中埃聯合考古新的章節。

  亞歷山大博物館策展人 漢格·埃爾賽義德:展覽的閉幕並非終點,而是新起點。本次展覽的落幕並非結束,而是未來更長合作旅程中的一個里程碑。在埃及古物最高委員會的領導下,未來中埃雙方將深化展覽、學術、培訓、創意等領域合作,讓文明友誼持續升溫,共譜合作新篇。

  今年,上海博物館將與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聯合開展埃及最早都城——孟菲斯地區塞赫邁特神廟的考古發掘與研究項目,在世界考古的舞臺展示中國考古的力量。

  上海博物館副館長 陳傑:展覽期間我們每一段時間都會有埃及的博物館或者考古機構的人員隨展,駐扎在上海,正是基于這樣一個通過展覽所產生的這種與專家之間的互動,促成了我們現在更快地聯合考古項目落地。

  落幕即啟程,大展之後,上海博物館的考古團隊將向古埃及都城孟菲斯進發,開啟文明互鑒的新篇章。

  395個日夜,所有的壓力、汗水和創新,最終化為閃耀的奇跡。“金字塔之巔”向世界提供了文明互鑒的“中國方案”,也交出了以內容驅動創新,提振文化繁榮的“上海答卷”。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