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輝煌60載 魅力新西藏)從風雪雙湖到森布日新家 牧民達瓦次仁的兩次遷徙記

2025-08-20 09:15: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拉薩8月19日電 題:從風雪雙湖到森布日新家 牧民達瓦次仁的兩次遷徙記

  中新網記者 江飛波

  “我們經歷了兩次遷徙,上世紀七十年代從申扎北遷前往雙湖是為了拓展草場,2019年從雙湖南遷到氣候更好的雅江(雅魯藏布江)邊,是為了下一代。”近日,77歲的西藏自治區雙湖縣嘎措鄉牧民達瓦次仁在森布日生態搬遷安置點的藏式院落里,向中新網記者講述兩次遷徙經歷。

  雙湖縣位于藏北高原西北部,平均海拔超5000米,為中國海拔最高縣,歷史上因人跡罕至,曾被稱為無人區。上世紀七十年代,西藏設立雙湖辦事處,2012年11月,國務院批復設立雙湖縣。

  

  圖為2024年10月2日,遠眺西藏自治區那曲市雙湖縣城和縣城附近的冰川。江飛波 攝

  達瓦次仁介紹,上世紀七十年代,為了拓展草場,原申扎縣縣長洛桑丹珍從1971年起,三次帶人和當地牧民進入雙湖一帶,他們發現當地部分地方水草豐茂、野生動物成群。于是,帶領牧民和牲畜遷往雙湖的想法便逐漸成形。

  “我們嘎措鄉原屬于申扎縣,大概是1976年冬天,我們那批牧民開始北遷。”他說,當時大家都是用膧牛馱著家當,像螞蟻搬家一樣分批北遷,前後用了3年時間才完成遷徙。

  達瓦次仁回憶,雙湖風雪極大,剛到雙湖時,新建的羊圈還來不及完善,“狂風可以把整群羊都刮進鹽湖,人怎麼都攔不住。”他說,每年藏歷十月開始到次年春天,有一種長得很結實,叫“波弱”的藏草,連草根都可以被風刮下來,吹得滿天飛。

  達瓦次仁特別提到1982年第一次到拉薩學習大棚種植的經歷:“當時是去林周縣學種大棚蔬菜,有一天天黑時遠遠看到拉薩的燈光那麼亮,我就想,希望有一天我們牧民也能這麼方便地用上電。”

  此後,嘎措鄉建起了3座溫室大棚,“在拉薩學習的大棚種植技術用上了,種出來的大白菜有五六斤一棵,當時大家特別高興,這讓很多牧民第一次吃上了新鮮蔬菜”。

  常年的高海拔生活,讓達瓦次仁患有風濕性關節炎,“今年開始,腰腿也不太好了。”他說,雙湖牧民的轉變出現在2017年,當時,政府部門提出生態搬遷方案,希望大家遷往海拔更低的雅魯藏布江畔。

  

  圖為8月12日,達瓦次仁在森布日的家中翻看藏歷,回憶在雙湖的經歷,他的身後是他的外孫女。江飛波 攝

  “雙湖氣候太惡劣了,我們這一輩在那里生活了幾十年,但那里其實不適合人類長期生存,為了後代,所以我是舉雙手讚成搬遷的。”達瓦次仁說,2019年年底,全村順利從海拔5000多米的雙湖搬遷至海拔3600米左右的森布日生態搬遷安置點,他們家分得了一套由政府提供的150平方米的藏式院落。

  經過數年的經營,如今記者在森布日生態搬遷安置點看到,幼兒園、學校、商鋪、茶館、銀行等業態日漸成熟,周邊的矮化蘋果等種植園也已成規模。達瓦次仁曾經艷羨、便捷的電力照明早已在森布日成為現實。

  西藏自治區官方公布的信息介紹,目前森布日生態搬遷安置點聚居著來自那曲雙湖、尼瑪、安多等縣16個搬遷鄉鎮的3萬多名高海拔生態搬遷移民。

  

  圖為8月12日,一群雙湖搬遷而來的兒童在森布日安置點一處草地上練習足球。江飛波 攝

  達瓦次仁介紹,他有5個孩子,3個孫輩,“交通、氣候等方方面面都是這邊更好。”他說,目前他的小兒子在山南找到了一份工作,月薪5400元,愛人和大兒子、小女兒則留在雙湖放牧,照看合作社的膧牛、羊等牲畜。“現在家里的主要收入來源還是以依靠合作社為主。”他說,2024年,合作社為他家分紅現金7.8萬元,此外還有700斤膧牛肉和酥油等。

  達瓦次仁目前每天負責照看3個孫輩,接送他們上學和放學。他說,在雙湖的生活相對艱難,他的5個兒女均是初中輟學,現在他有3個孫輩在森布日讀幼兒園和小學。“現在最大的希望是,家里的新一代能出一個大學生”。(完)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