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晉祠泉復流記

2025-08-13 23:26: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懸甕之山,晉水出焉。”太原西南,晉祠泉,古稱晉水,水脈澤潤一方,文脈綿延千年。

  受地下水開採、煤炭開發等影響,晉祠泉在20世紀90年代一度斷流。2023年,經過不懈努力、科學施治,這一“三晉名泉”重新自然出流,並在經歷今年首次入夏不斷流之後,有望實現穩定復流。

  “晝夜不舍,天地同流。”這副挂在難老泉亭上的楹聯,描繪著人們對晉祠泉的美好期盼,也映射著新時代治水興水的實踐之光。

  “晉祠流水如碧玉”美景重現

  正值暑期,位于太原市晉源區的晉祠內,古木林立,碧水蜿蜒。水母樓東,八角亭下,難老泉泉眼處,多股清澈泉水沿石壁縫隙涌出。亭外石雕龍頭處,泉水沿龍口傾瀉而下,飛珠濺玉。不遠處的泉群池里,還有多股小泉汩汩翻涌。

  遊客在晉祠遊覽(2025年8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通向龍頭的步道排起長隊,人們爭相與難老泉合影,再伸手感受一把泉水的清冽。“難老泉原本就是晉祠‘三絕’之一,現在復流了,很多人專門過來觀泉。”晉祠博物館館長郭保平說,7月份晉祠接待遊客45.7萬人次,同比增長33.85%,創下歷史同期新高。

  2025年8月7日,遊客在晉祠難老泉排隊觀泉。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地勝出嘉泉。”晉祠有難老、魚沼、善利三泉,其中難老泉水量最大,是晉祠泉水的主要源泉。李白曾留下“晉祠流水如碧玉”的詩句蚑嘆。

  然而,受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地下水大量開採、煤礦大規模開發等影響,晉祠泉出流量不斷減少,于1994年徹底斷流,此後泉域地下水位仍以每年約2米的速度下降,到2008年降至最低,距泉口27.76米。

  “那時我們覺得可能再也看不到難老泉了,沒想到還能等來復流的這天。”太原市晉祠供水管理中心主任閆文生說,先是監測到地下水位持續回升,接著是泉域內不斷有小股泉眼復涌,終于在2023年5月14日這一天,難老泉首次實現自然出流。

  2025年8月7日,一名遊客在晉祠難老泉感受泉水的清冽。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2023年累計出流133天、年底監測水位0.36米;2024年累計出流273天、年底監測水位1.12米……年累計出流天數不斷增加,監測水位屢創新高,今年難老泉更是首次實現入夏不斷流。截至7月底,難老泉已連續出流332天,水位高于泉口1.23米,實現穩定復流目標企踵可待。

  擁有19處岩溶大泉的山西有“華北水塔”之稱。“晉祠泉復流得來不易,振奮人心。”山西省水利廳水文水資源管理處處長張天鋒說,“這是山西乃至華北地區地下水治理和泉域保護的重要成果,也是新時代山西治水興水節水和生態建設的生動實踐。”

  久久為功促名泉復流

  古泉斷流成因復雜,復流也非一日之功。多年來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當地奮力攻堅、綜合施策,打響一場促名泉復流的治水興水戰。

  壓採——涌在地表,功在地下。壓減地下水開採量是推動晉祠泉復流的關鍵舉措。

  這是2025年8月7日拍攝的晉祠風景。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2019年,晉祠泉域水源置換工程啟動實施。這項工程通過管網建設接通引黃水,將晉源區61個村近10萬居民的用水一次性置換為市政供水,關閉水井54眼,年壓採地下水600萬立方米。

  太原市水務局黨組成員、水資源科科長張雪梅說,2018年山西列入國家地下水超採治理試點省後,太原獲得中央專項資金支持,至今共實施水源置換、泉域保護等工程15項,其中晉祠泉域內12項。

  太原市還積極推動泉域內高耗水高污染企業搬遷、加強地下水取水許可管理、完善晉祠泉域管理保護制度。通過一係列措施,近10年來,太原市共壓採地下水量1.13億立方米,地下水在總供水量中的佔比從最高時的83.5%降至25.9%。

  補水——推動泉域水生態修復,既要做好“減法”,也要做好“加法”。

  張天鋒表示,位于汾河上遊的汾河二庫處于晉祠泉和蘭村泉交界的地質帶,只有蓄水水位足夠高時,才能對晉祠泉域起到補給作用,為此山西省水利廳組織開展汾河二庫晉祠泉地下水保護和回補工作,抬升汾河二庫蓄水水位,加大水庫對晉祠泉域的入滲補給。在婁煩縣汾河強滲漏段建設水壩,持續保持一定的水面,增加泉域地表水入滲補給量。

  限煤——要治水,必須治煤。

  “20世紀80年代,太原西山煤田大規模開發,興建煤礦275座,採礦排水達3333萬立方米/年。”張雪梅說,採煤排水破壞了天然狀態下西山岩溶水係統正常的補給、徑流、排泄條件,致使晉祠泉等泉水流量快速衰減。

  從2006年到2014年,太原市對西山煤礦進行大規模兼並重組,煤礦數量減至53座,噸煤排水量大幅減少。2018年又對涉及晉祠泉域重點保護區的19座煤礦進行整治,關閉4座,15座重新劃定採礦范圍,同時嚴控泉域內採礦審批,最大限度減少採煤對水資源的破壞。

  這是2025年4月10日拍攝的山西焦煤集團西山煤電官地礦矸石山治理後的景象。新華社發(王西勇攝)

  增綠——減少水土流失,涵養地下水源。

  晉祠泉源于太原西山,山水相依、命運與共。近年來,太原啟動西山生態修復工程,出臺政策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治理,累計完成綠化20余萬畝,使西山地區林木覆蓋率由不足20%提升到86%左右。

  “西山治理帶來多重效益。”太原西山示范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陳俊峰說,林木覆蓋率的提升可以減少水土流失、涵養地下水源、增加局部降水,這些都對晉祠泉域水生態恢復起到積極作用。

  古泉新生水韻悠長

  “一部晉祠水利史也是一部三晉經濟史、社會史、文化史。”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主任張俊峰說,晉祠泉承載著豐富厚重的三晉歷史文化,其復流不僅具有極大的生態價值,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傳承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這是2025年8月7日拍攝的晉祠風景。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水脈連著文脈。“晉祠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園林,園林景觀離不開水的靈動。更重要的是,晉祠泉復流對晉祠文化氛圍、文化價值的維護與提升有重要意義。”郭保平說。

  近日,晉祠博物館文創店內,一款以難老泉出水口石雕龍頭為形象的冰箱貼銷售火爆。“95後”文創設計師秦志臻說,這款冰箱貼以難老泉復流為靈感,一推出就受到很多遊客喜愛,“很多人都想把這段古泉復流的故事帶回家”。

  “晉水今入並州里,稻花漠漠澆平田。”晉祠泉是山西境內最早用于農田灌溉的泉水之一。近年來,隨著晉祠泉域地下水位回升,當地逐步恢復水稻種植、發展“水稻+”農文旅產業,成效初顯。

  晉祠外的北大寺村,百畝荷塘碧葉連天、粉荷競放,稻田里禾苗茁壯、綠波粼粼,遊客熙熙攘攘。村委會副主任武宏傑說:“有了泉水的滋潤,‘荷花世界稻花鄉’的美景更勝往年,遊客也多了不少。”

  2024年5月4日,在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北大寺村的稻田里,小朋友和家長在體驗插秧。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據晉源區水務局介紹,晉源區已啟動實施晉祠泉域生態治理係列配套工程,包括對晉祠泉原有南北幹渠、支渠進行修繕,逐步恢復晉祠灌區功能;對泉域部分溝道進行生態治理,構建晉祠泉近程補水體係。

  “晉祠泉復流只是一個起點。”張天鋒說,圍繞“穩定復流”的目標,有關方面共同制定《晉祠泉復流實施方案》,其中明確要強化科技賦能,為晉祠泉保護和水資源管理提供技術支撐和科學依據。各方努力、久久為功,晉祠泉當不負“難老”之名,不斷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文字記者:晏國政、馬曉媛、柴婷

  視頻記者:張哲

  海報設計:常清潭

  統籌:金地、劉夢琪、馮筱晴

[責任編輯:房琳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