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看見美麗中國堶共同守護一泓清水 在藕花深處看生態蝶變

2025-08-13 12:31: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在廣袤的華北平原,有一方古老而靈動的水域:白洋淀。由于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這片水域一度幹涸,水質退化到劣Ⅴ類。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雄安新區建設規劃時強調:建設雄安新區,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復好、保護好。八年多的時間,這里經歷了一場大規模全方位的水生態保衛戰,如今怎麼樣了?一起去藕花深處尋找答案。

  盛夏時節,各類遊船徜徉于寬闊的水面,把遊客送到淀區里的各個景點遊玩。

  荷花不僅令人賞心悅目,還化身美食讓村民遊客一飽口福,衍生出荷葉茶、蓮子、藕粉等產品銷售火熱。水面上,蓮農們採蓮的小船依次排開,滿載一船清香。

  白洋淀蓮農:特別好吃,水質好了以後,這蓮子格外地有一種甜頭兒。

  然而,白洋淀的水並不是一直都這麼清、這麼多。乘坐快艇,當地生態環境部門負責人帶著我們來到燕南堤,這里見證了白洋淀水質從Ⅴ類到Ⅲ類的轉變。

  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 吳海梅:白洋淀從Ⅴ類水轉變為Ⅲ類水,就像我們人的身體一樣,從亞健康狀態正在向健康狀態轉變。看現在的荷花、蘆葦這麼茂密,以前我們除了採水樣,都想不到在這里看風景。

  白洋淀上承九河,下注渤海。在歷史漫長歲月里,或匯水成淀,或幹涸成陸。

  上世紀70年代開始,由于氣候幹旱、上遊來水減少,白洋淀水域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大淀幹旱、湖面萎縮。

  80年代後期至21世紀初,上遊大量工業廢水排入淀中,周邊生活垃圾和污水直排,淀內圍墾與圍網養殖帶來污染,讓白洋淀的水質退化到劣Ⅴ類,水體發臭,生物多樣性遭遇毀滅性打擊。

  白洋淀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華北之腎”迎蝶變

  2018年,《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頒布並實施,特別提到: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做好白洋淀生態環境保護,恢復“華北之腎”功能。白洋淀迎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係統性生態治理。清淤疏浚、百連通、退耕還淀、科學補水、嚴密防洪五大工程持續展開。

  南水北調、引黃入冀等工程累計入淀水量超89億立方米。生態清淤總面積25平方公里,約等于3500個標準足球場。

  吳海梅:這五大工程是為了恢復白洋淀的“華北之腎”功能,雄安新區的發展,首先是生態的發展。

  行船路上,隨處可見各類水鳥翩躚起舞。近年來,青頭潛鴨在白洋淀安家育雛,數量穩定在百只左右;黑翅長腳鷸因為大長腿被譽為“鳥界超模”。如今,白洋淀野生鳥類296種,比雄安新區設立前增加了90種。

  吳海梅:你現在看到的美景真的來之不易。現在我們要看水下的話,能看到比較完整的茂密水下森林。

  魚翔淺底鳥翩躚 白洋淀生物多樣性再豐富

  近年來,隨著水產養殖業陸續退出淀區,自然漁業逐步恢復。如今的白洋淀,魚類恢復至48種,較雄安新區設立前增加了21種,生物多樣性進一步豐富。

  吳海梅: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我們進行生物多樣性監測的時候發現了一種中國新記錄種,叫五月四節蜉。

  研究人員介紹,五月四節蜉是典型的清潔指示物種,對水質高度敏感,它的發現,是白洋淀從“水質達標”邁向“生態係統全面復蘇”的生動案例。

  白洋淀的水,還滋養著23萬淀區百姓的生活。星羅棋布的淀中村、淀邊村,曾孕育出小兵張嘎、雁翎隊等抗戰英雄事跡,如今岸上人家,是什麼樣呢?

  乘著船,我們來到四面環水、不通陸路的淀中村——王家寨。村民辛長松告訴我們,如今,村里的垃圾每天有專人清運,還有專門的污水處理廠不停運轉。

  辛大哥平時在白洋淀大觀園景區當講解員,船是他上下班進出村的交通工具,也是他做環保志願工作的好幫手。

  雄安新區白洋淀王家寨村民 辛長松:想把白洋淀的水質恢復好、治理好,一個人力量肯定是微薄的。但白洋淀人人都在做這個事情,大家共同維護,我相信白洋淀以後會越來越好。

  岸上人家 從“靠淀吃淀”到“靠淀護淀”

  伴隨著居住環境的改變,淀區百姓也從世世代代的漁民,變成了導遊、店主、手藝人、民宿老板,還有生態管護員。

  水波流轉,四季變換。春天,白洋淀的孩子們和鳥兒一期一會;到了夏天,龍舟競渡、荷花爭艷;秋天是蘆葦收割的季節,白洋淀人會用淀里的蘆葦制成的精美蘆葦畫。等到了冬天,冰面之下,盡是大自然的慷慨饋贈。從靠淀吃淀到靠淀護淀,白洋淀人創造著幸福生活,也守護著美麗家園。

[責任編輯:滕丹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