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活力中國調研行堶陸海生金!浙東沿海繪就“青藍交織”生態畫卷

2025-08-09 08:49: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海洋廢棄塑料垃圾經過加工處理,“華麗轉身”變為質地柔軟的絲巾;“水下風車”被潮汐推動,源源不斷為電網輸送清潔能源;全電動無人集卡按照預定路線高效穿梭,成為港口碼頭日常景象……

  日前,“活力中國調研行”記者團在浙江調研時觀察到,沿著浙江漫長的海岸線,一場關乎藍色海洋生態存續與綠色經濟發展的深刻變革,正在東海之濱繪就一幅嶄新動人畫卷。

  這兩天,隨著東海部分漁船結束休漁,浙東的各個漁港里一派繁忙景象。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漁船返航時帶回的不僅有新鮮的漁獲,船艙里還碼放著從海上收集的塑料瓶、廢棄漁網。

  這些曾被視為“海洋之痛”的廢棄物,如今正沿著一條名為“藍色循環”的新路徑,在政府引領、企業主導、產業協同、公眾參與的創新鏈條中,實現從污染物到再生資源的蝶變重生。

  在浙江臺州,當地已涌現出一些專門從事海洋塑料垃圾回收處理的企業。記者在浙江藍景科技有限公司的加工車間里看到,款式多樣的絲巾、背包、運動鞋等加工制品整齊陳列,而這些產品的生產原料,就來自海洋中漂浮的各類塑料廢棄物。

  在浙江藍景科技有限公司加工車間展示區,展示著由海洋塑料垃圾處理加工制成的衣服、鞋子等生活用品。新華社記者李夢婷 攝

  “最初我們只是把污染海洋的廢棄物送到環衛部門進行處理,後來我們又和一些先進企業達成了合作。海洋廢棄塑料經過充分加工後,實現了高價值轉化。”藍景科技海洋事業部部長陳亞紅介紹,漁民有錢賺、企業有動力,海洋塑料廢棄物的治理才能進入變廢為寶的良性循環。

  “藍色循環”的探索實踐,是浙江挖掘海洋綠色潛能、加快推進低碳轉型發展的生動縮影。

  廣闊的海洋里蘊藏著波浪能、潮汐能、潮流能和鹽差能等各種清潔可再生能源。地處沿海的浙江是海洋潮流能資源大省。

  雖然海洋能資源的開發潛力巨大,但要如何才能“捕獲”大海的磅薄力量?答案是,用科技。

  在浙江舟山秀山島,我國自主研發的兆瓦級潮流能發電工程——浙江LHD海洋潮流能發電工程正將涌動的海流,轉化為點亮海島風景、驅動產業發展的綠色電能。

  圖為浙江LHD海洋潮流能發電工程航拍(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

  “潮流能發電工程利用海水漲潮和退潮形成的動能來發電,就像海底的風力發電機。”項目總工程師林東告訴記者,團隊攻克高效渦輪設計、海洋防腐等多項核心技術難題,自2016年首批機組下海以來,電站已持續穩定運行超過8年。

  截至目前,浙江LHD海洋潮流能發電工程累計上網電量超783萬千瓦時,所發電量通過國家電網實現全額消納,相當于等效減少使用3132噸標準煤,減排7811噸二氧化碳,有效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巨輪穿梭不息的浙江寧波舟山港,世界級大港的脈動強勁而有序。在這里,傳統印象中柴油機轟鳴、黑煙升騰的場景,早已成為“過去時”。

  取而代之的“現在時”,是鋪設的岸電設施為集裝箱貨輪提供綠色電能,高大的橋吊被千米之外的手柄精準操控,風力發電機的風葉悠然轉動,港區屋頂覆蓋著閃閃發光的光伏板——浙江以科技之手,在港口這一傳統高耗能節點上,書寫著綠色智慧的新篇章。

  “港區內部所有集卡的位置信息,都能夠被後臺實時捕捉。”寧波舟山港梅山港區智慧展廳現場工作人員介紹,目前,有人集卡和無人集卡在不做任何物理隔離的同一范圍內,已能夠在整個港區進行安全行駛。

  這些變化的背後,是寧波舟山港加快智能化轉型的生動實踐。經過一係列努力,如今梅山港區形成了“遠控橋吊+自動化龍門吊+無人駕駛集卡”的大規模遠控自動化作業集群。

  寧波舟山港梅山港區一角。新華社記者劉銘翔 攝

  港區的自動化轉型直接支撐其進行綠色轉型。以源端清潔化、終端電氣化、調控智慧化建設為核心,梅山港區打造了省內首個低碳碼頭示范工程。

  截至目前,梅山港區已實現5臺風力發電機與屋頂光伏並網發電,累計完成綠電發電量超2600萬千瓦時,綠電消納超1550萬千瓦時。同時,港區大型設備電氣化覆蓋率100%,集卡電動化率達53%,大型裝卸設備清潔能源比例達88%。

  從漁民手中回收的塑料瓶,到潮汐驅動的發電機組,再到高效運轉的綠色港口……在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協同之路上,浙江正持續奮進。(記者齊慧傑、許舜達、王鬱源)

[責任編輯:滕丹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