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觀察堶關稅靴子落地 美國準備好承受代價了嗎?
當地時間8月7日,美國新一輪關稅政策正式落地。從高達100%的半導體進口關稅,到對多個發展中國家商品實施“對等關稅”,特朗普政府宣告“貿易戰勝利在望”。然而,就在華盛頓慶祝“關稅大限”如期執行之際,市場與政策觀察人士卻更關注接下來的另一個問題——美國準備好面對關稅帶來的全面挑戰了嗎?
△路透社報道,特朗普政府看起來似乎正在贏得貿易戰,但其實前方還有很多障礙。
制度合法性懸而未決
司法阻力或將加劇政策不確定性
盡管特朗普以國家安全和貿易逆差為由,動用《貿易擴張法》(Trade Expansion Act)和《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nternational Emergency Economic Powers Act,簡稱 IEEPA)來推動關稅落地,但已有多個行業協會、貿易組織以及州檢察長發起法律挑戰,指控政策缺乏國會授權、程序草率,而且違憲。
聯邦法院已受理數起案件,其中至少兩起聚焦于關稅授權是否構成“行政權力濫用”。一旦最高法院介入,特朗普的關稅體係或遭遇根本性衝擊,政策穩定性與國際信用將同步受損。
△美聯社報道,美國聯邦上訴法院法官對特朗普未經國會批準而徵收關稅的權力表示質疑。
通脹壓力與民眾生活成本的拉鋸戰仍在持續
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6月,美國“核心通脹率”同比上升至3.2%,這意味著除去食品和能源價格後,其余商品與服務的價格整體比去年同期上漲了3.2%。其中,服裝、電子產品以及家具類消費品漲幅尤為明顯。
受關稅影響,低收入家庭首先面臨“價格擠壓”,多個零售商報告稱,消費者正轉向“分量更小”的“低價套餐”,以“削減非必要支出”。
同時,許多生活必需品的價格也開始持續上漲。原先因為供應鏈改善而趨于平穩的物價,如今因進口成本上升再次承壓,形成了更難逆轉的漲價趨勢。
此外,盡管特朗普承諾將通過調控國際藥價、提供國內能源補貼等措施來抵銷關稅帶來的副作用,但這些政策的成效尚不明確。
△路透社報道,由于關稅和通脹帶來的壓力,美國低收入消費群體正在更多轉向小包裝商品以及5美金以下的餐食。
貿易夥伴報復與談判博弈的連鎖風險開始顯現
據路透社披露,目前至少有7個美國主要貿易夥伴(包括印度、巴西、墨西哥和歐盟)正在研究應對措施。其中,印度已在世貿組織提交抗議備忘錄,並警告不排除徵收對等農產品關稅。
更嚴峻的是,特朗普此輪關稅覆蓋面廣、政治意味強,撕裂了過去多年建立的多邊合作秩序,令美國在關鍵領域的協調空間日益收窄。
以半導體、醫藥與綠色能源為例,美國在強化本土技術安全管控的同時,仍需依賴韓國、日本和歐洲在制造環節提供產能與替代方案。然而,隨著這些國家本國企業利益受損、出口市場受限,原本的戰略協作關係也開始出現明顯裂痕,一些傳統盟友對美國政策正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猶豫與抗拒。
△路透社報道,印度最知名、最具影響力的跨國企業之一信實工業公司稱,美國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將對國際貿易造成極大影響。
“財政紅利”背後的產業空心化困境
特朗普多次強調,關稅每年可為美國財政帶來“3000億以上”收入,足以支持減稅與基建。但實際數據表明,這一“紅利”其實是建立在對民眾與企業加徵成本的基礎上。
與此同時,美國本土制造業目前仍未建立起足夠充分的替代能力,即使臺積電、三星等企業在美建廠,其產業鏈上遊設備、下遊封裝測試等也依舊嚴重依賴亞洲。
其他諸如汽車零部件、太陽能組件、基礎藥物等多個領域的供應,也存在著不可轉移的依賴性。此外,本土化制造的推行,毫無疑問需要數年時間、數千億的美元投入,短期內很難填補進口空缺。同時,關稅反而可能加速企業將總部與利潤外移,進一步空心化國內產業結構。
△路透社報道,分析人士警告,依賴于關稅收入的模式可能是“表面繁榮”,背後掩蓋的是制造業與供應鏈逐步空心化的結構隱憂。
靴子落地後,更復雜的戰役才剛開始
顯然,8月7日之後,美國貿易政策將進入到一個高度不確定的階段。
表面看,特朗普政府暫時贏得了“戰術勝利”,然而,這場勝利是否會以更高的制度成本、全球信任損耗以及民眾壓力為代價,正成為擺在美國政府和社會面前最嚴峻的戰略命題。
正如一位華爾街資深分析師所言:“貿易戰的代價不是反映在生效那天,而是會在未來五年逐漸浮出。”(央視記者 武衛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