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城市工作是高質量發展重要抓手
【光明論壇】
作者:張影(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
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落實好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高質量開展城市更新。在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型為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要時間節點,這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對城市工作作出了新的重要部署,明確提出了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在新發展格局下,社會經濟各方面要求和條件都呈現新特徵,也對城市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這個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個優化、六個建設”為下一步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從經濟發展的模式轉變來看,中國經濟發展在較長的時間內都依賴增量基礎建設,帶動了以擴大規模為默認選項的城市發展模式,並發展出與此相匹配的房地產等支柱產業。雖然這一模式在快速城鎮化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當下已顯得不合時宜。城市發展必須在思路上徹底摒棄對大拆大建和規模導向的路徑依賴,轉而關注人民的生活體驗,通過城市更新和高效治理等存量優化方式來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完善生活功能。這一存量優化方向在中國經濟更加強調內需的過程中尤為重要。這樣的動力機制既可以通過對現有空間的關注和提質實現城市效率和安全性的提升,又能通過對空間的優化和更新撬動內需鏈,激活對相關產業的支持作用,從而同時達到高質量內涵式發展和內需提振的雙重目標。針對這一目標,地方政府可積極探索如何在空間更新的項目中用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金,協同推進“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基礎設施的同步提升。例如,在城中村和城市老舊小區的升級改造過程中,從外觀到管網,從形象到安全,我們應該結合市場參與,探索出一套城市開發的新模式。
從科技創新角度看,高質量城市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是搭建更加智慧、安全和有韌性的城市。為此,我們需要通過更加智能的係統來提升綜合治理效率,這就要求我們有足夠的智慧基礎設施和相應的技術水平來支撐這一體係。智慧基礎設施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城市建設治理融合創新的產物,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效率、增強安全韌性的必要條件。只有在數字技術和智慧基礎設施之上,城市的運行才能更加高效和安全有序。這一綜合需求將對數字技術及相關產業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隨著交通需求的不斷提升和交通工具的多元化發展,我們需要適應不同場景的傳感器來實現信息的感知和融合,也需要面向城市交通的海量數據的存儲和運算,以及在此基礎之上的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部署等一批關鍵技術的突破。這一係列規模化的需求對我們的技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將更好地引導供給端有針對性的技術突破和科技成果的產品化。因此,城市的高質量發展將成為科技創新和數字賦能的重要推手,進一步推動以數據和算力為基礎的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從區域經濟協同發展角度看,中國經濟作為一個整體的新發展格局也需要以城市為中心,實現產業上的區域互補。城市與城市之間的資源稟賦不同,導致最適合的產業和發展路徑也不盡相同。要推動中國經濟作為一個整體的高質量發展,就需要發揮城市和城市群的重要作用,各司其職,百花齊放。城市間同質化的產業結構和千篇一律的發展路徑只能導致同質化的博弈,不但城市面貌和產業結構越來越類似,發展空間在直接競爭下同樣會相互擠壓。為了達到全國作為一個整體更加均衡的發展,不同城市的發展需要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關注區域和產業發展特色,主動尋找機會融入,找到屬于自己的角色。這一錯位發展思路要求相關部門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要從“一畝三分地”的眼界跳出來,摒棄追潮流上“大項目”思維,從區域和產業生態出發考慮城市獨特的發展路徑,積極通過培育獨特的技術和生產優勢,佔據產業鏈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光明日報》(2025年08月06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