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更新”讓城市治理更有溫度
【學思踐悟】
作者:譚敏(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福建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所長)
城市之美,不在高樓林立,而在煙火人情。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作出“以推進城市更新為重要抓手”“高質量開展城市更新”“轉變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等重要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更新要因地制宜,同社區建設結合起來,一切著眼于便民、利民、安民,特別要更好地關心呵護‘一老一小’”。當前,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微更新”避免大拆大建、注重繡花式治理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新時代城市工作的戰略要求和實踐方向,已經成為回應民生關切、體現治理溫度、提升治理效能的關鍵抓手。
城市“微更新”映照了城市治理邏輯的深層轉向
當前,我國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新階段,城市治理也面臨從物理建設向品質提升、從空間管理向社會治理的根本變革。隨著大型和超大型城市的基層治理難度急劇上升,居民對于教育、養老、休閒、環境等方面的日常微需求往往被遮蔽,容易出現問題看得見、解決難的情況。
為應對這些挑戰,中央相關部門陸續出臺了一係列具體政策文件。“十四五”規劃將“改造提升老舊小區、老舊廠區、老舊街區和城中村等存量片區功能”“保護和延續城市文脈,杜絕大拆大建”等作為推進城市更新的重要內容。2021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出臺《關于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防止大拆大建問題的通知》,對過度房地產化、大拆大建、急功近利的傾向予以約束。2023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扎實有序推進城市更新工作的通知》提出“明確城市更新底線要求”,堅持“留改拆”並舉、以保留利用提升為主,鼓勵小規模、漸進式有機更新和微改造,防止大拆大建。202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強調,城市更新不搞勞民傷財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要“結合改造同步完善小區長效管理機制,注重引導居民參與和監督”“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的城市更新可持續模式”。這些政策導向集中展現了“微更新”已經成為城市治理轉型的重要抓手。
與傳統城市更新大開大合、整體拆建不同,“微更新”更側重“小而美”的建設理念,通過小切口瞄準城市發展的痛點難點,以惠民生、補短板、促發展為根本目標。城市“微更新”既有助于避免大拆大建引發的資源浪費和文脈斷裂,又能夠通過提升公共空間品質、激活鄰里互動關係、嵌入公共服務等方式,增強社區韌性,提升生活溫度。這種以柔性治理、協同推進、精細運營為特徵的城市再造模式,順應了我國以人民為中心、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發展理念,是新時代城市工作從增量擴張向提質增效深層轉向的重要載體。
以“微空間”為切口,鋪展人民城市溫暖肌理
從地方城市治理實踐來看,北京、上海、重慶、廣東、浙江、江蘇等地已經涌現了一批城市“微更新”的代表性成果。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的兩批69個城市更新典型案例,當前城市“微更新”已逐步升級為係統性的城市治理策略。其中,城市“微空間”成為城市更新的重要切口。這些重要實踐從不同角度驗證了城市“微更新”之于城市治理效能提升的獨特價值,生動踐行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核心理念。
修補生活場景,回應微觀訴求。一磚一瓦的微改造,體現了城市治理從功能優先向以人為本的深刻轉變。在北京昌盛園社區,社區便民廣場、居民議事廳、童心苑、健康小屋等高品質公共空間的改造提升,有效增強了居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上海金牛花苑小區的“三合一”改造模式則以片區化提升、全要素修繕、規模化加梯等整體修繕與細節溝通彰顯人文關懷。城市“微更新”聚焦老舊小區、歷史街區、公共空間、邊角用地等貼近日常的微觀單元,深度著眼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性與舒適性,以人性化的細節提升緩解群眾急難愁盼,于身邊點滴中注入城市生活的美好。
激活服務邊角,增進民生福祉。通過精細化設計改造,城市中原本功能單一低效、服務滯後的邊角空間,轉化為承載民生福祉的重要節點。成都“金角銀邊”工程中,立交橋下的籃球公園、社區樓頂的休閒空間、停車場邊的花園拓展使城市轉角洋溢生機。上海江蘇路完整社區建設改造緊密圍繞“15分鐘生活圈”,大幅優化教育、養老、體育、醫療等基層配套服務。城市“微更新”注重閒置空間的再利用和公共設施的整合重構,有助于發現傳統城市建設忽視的公共服務短板,進而提升公共資源的均衡性與可及性。
織牢社區關係,培育共治意識。讓居民既成為城市改造的受益者,也成為城市治理的參與者,這是城市“微更新”和社會治理深度融合的基礎邏輯。重慶民主村社區導入“三師進社區”“五議工作法”等模式,讓居民決定“家門口”改造方案,調動群眾參與社區更新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杭州濱江繽紛社區以跨社區聯建、一體化治理方式打通社區“圍牆”,高效整合社區空間並拉近了鄰里距離。在微空間的設計、改造乃至後期運維中,多主體參與、共同決策、共享成果的社區治理生態正在加速形成,“微更新”日益成為推動基層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平臺。
喚醒街巷記憶,傳承城市文化。修舊如舊、活化利用的微改造,是市民重新建立與城市歷史空間聯結的情感紐帶。福州三坊七巷街區堅持微循環、小規模、不間斷的修復原則,最大限度保護歷史遺存,探索歷史文化街區與周邊區域整體復興。南京老城南小西湖片區改造尊重居民主體意願,保留傳統生活方式和原生態居住環境,讓城市留下記憶。歷史街區“微更新”,于細節中呵護城市肌理與歷史文脈,在激活老舊街區固有功能的同時,因地制宜引入新業態,讓原本沉寂的街巷重現時代活力。
以“微更新”為抓手,創新城市治理工具
總體上,城市“微更新”嵌入各地城市治理已初見成效,但制度機制的長效支撐還未健全。只有構建規劃統籌、多元參與、技術賦能等一整套城市治理制度工具,才能真正發揮“微更新”在提升城市治理效能中的支點作用,讓城市建設更加溫暖人心。
完善規劃統籌機制,為城市治理提供係統保障。城市“微更新”雖著眼細節,但絕非散點式的孤立活動。既要重視基層自下而上的自發探索和實踐,也必須通過係統的頂層設計,形成多層聯動的城市治理機制。結合城市特點,依據國土空間規劃,制定實施城市更新專項規劃,完善全流程規劃實施體係。強化城市設計的引導作用,推動城市“微更新”的目標方向、空間布局、功能定位和實施時序協調一致。加快推進城市“微更新”相關立法工作,明確“微更新”的權責邊界、審批流程和保障機制,形成規范有力的法律支撐。推動城市規劃、建設與社會治理相貫通,完善跨領域協調機制,實現規劃編制、項目實施與社區治理有效對接。加快推進完整社區建設,結合社區體檢評估,打造功能集成的現代化城市單元,破解傳統城市建設碎片化的治理困局。
完善多元參與機制,為城市治理激發內生動力。與傳統城市建設中政府主導、單向推動模式相比,“微更新”更加需要社會力量的共同參與和協同推進,加快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的城市更新可持續模式。完善居民議事、公眾咨詢等制度化參與渠道,保障居民需求表達、方案設計、項目實施、實效評估全過程的話語權。充分發揮街道社區作用,調動人民群眾參與城市更新和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引導多元經營主體有序參與,鼓勵社會資本、專家力量、社會組織和志願團體深度參與。完善城市更新社會風險評估、矛盾化解處置機制,加強信息公開與利益協調,推動城市“微更新”始終與群眾滿意、社會和諧同向而行。
完善數字賦能機制,為城市治理注入現代活力。大數據、雲計算、衛星遙感、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正加速融入城市治理全過程,成為城市空間管理與公共服務優化的有力支撐。要加快構建一體化的城市數字基礎設施,完善城市整體治理架構與流程,推進城市治理的協調統一。以數字化手段打通城市“微更新”的設計、規劃、建設、管理、運維各環節,實現全流程可追蹤與可評估。拓展數字技術在養老、教育、醫療、交通等更多公共服務領域的應用場景,動態識別空間短板與服務盲區,精準回應市民需求,打造更加包容、更具溫情的智慧城市。
《光明日報》(2025年08月05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