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超4萬個公共文化新空間打造百姓身邊的“文化客廳”

2025-08-05 08:24: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北京8月4日電 題:超4萬個公共文化新空間打造百姓身邊的“文化客廳”

  新華社記者周瑋

  成都溫江區依托24小時“留燈書屋”開辦“留位藝術夜校”,湖北潛江“播動潛江文化驛站”集直播培訓與實踐、社區閱讀、文創產品展示等功能于一體,北京“美後肆時”四合院年均舉辦600多場文化活動……遍布城鄉的文化新地標,見證著文化體制機制改革聚民心、惠民生,不斷向深層推進的堅實足跡。

  這些公共文化新空間為基層“最後一公里”的文化供給帶來突破。文化和旅遊部公共服務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文化和旅遊部通過示范培訓、交流推廣、政策引領,推動公共文化新空間建設。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國已有各類公共文化新空間超4萬個。作為我國六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的重要延伸和補充,“新空間”顏值高、設計感強、內容多、運行靈活,成為百姓身邊的“文化客廳”。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各地涌現的“新空間”以五個“新”滿足百姓多元化、高品質文化需求。

  新布局,打破行政藩籬,融入生活圈。

  傳統公共文化設施多以行政區域布設,“新空間”則顛覆邊界,或嵌入書店、咖啡店、城市公園、商圈,或依托傳統村落、農家院落、民宿、鄉村旅遊點,在街頭巷尾、田間地頭,與生活融為一體。

  上海結合城市更新,新增“鄰里匯”“城市書房”“演藝新空間”“休閒好去處”等家門口的“新空間”3600余處,以較低成本和復合利用,提升市民享受文化服務的便捷度和滿意度。在浦東新區周家渡街道的“擺渡人書場”,一位戲迷感慨:“演員下臺喝口水,還能跟我聊兩句角色怎麼演。”

  新理念,以創意與設計打造美好生活“微地標”。

  “新空間”因地制宜,建設各具特色且充滿藝術之美、創意之美、生活之美的環境空間,體現文化引領風尚的作用。

  浙江溫州通過“最美空間大賽”“新空間市民體驗日”等活動,將豐富的歷史文化與當下人們的實際需求相結合,構建完善資源共享、互聯互通、有效覆蓋、特色鮮明的文化服務網絡。壹道音樂文化驛站由危房改建而來,音樂、閱讀、舞蹈、國學、脫口秀等活動異彩紛呈。“有了這個驛站,方便更多群眾感受藝術之美。這讓我們自己也有了強烈的獲得感。”驛站的主理人說。

  新主體,政府引導+社會共建,形成多元合力。

  政府主要發揮統籌引導作用,不是主動大量投資開展設施建設,而是更注重發揮社會力量作用,共建共管共享設施空間和服務資源。

  江蘇揚州頒布《揚州市城市書房條例》,鼓勵單位、個人參與城市書房建設。如今,在揚州主城區基本形成“15分鐘閱讀圈”。揚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有關負責人說:“既有書卷香,也有煙火氣,我們共同繪就閱讀與生活相得益彰的城市書房新畫卷。”

  新模式,靈活運營,管理機制向專業化轉型。

  很多地方鼓勵社會力量以受托管理、連鎖經營、合作運營、獨立運營等方式,積極參與“新空間”日常運營。政府部門重點是建立健全運營主體進入、評估及退出機制,加強對運營主體的日常監督管理。

  雲南昆明吸納650余家企業共同參與“新空間”建設,將公共文化融入城市更新與街區建設中,“文化+藝術+商業+旅遊”的復合式體驗引領文化消費新潮流。

  新業態,從單一服務到多元化消費場景。

  “新空間”不僅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還開拓價格優惠的非基本服務和商業配套,構建消費新場景。

  廣東“粵書吧”一吧一特色,在旅遊景區、酒店、民宿等地設立當地圖書館分館或服務點,以文旅融合拓展新型閱讀空間;“粵文坊”結合傳統文化,通過課程、研學、體驗、交流等形式,將新型公共文化服務植入景區、商圈,激發文旅消費活力。

  以新布局打破壁壘、新理念引領風尚、新主體激發活力、新模式提升效能、新業態滿足多元需求,公共文化新空間建設折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點亮城鄉百姓的美好生活新圖景。

[責任編輯:房琳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