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三合村,振興有“稻”

2025-07-29 21:28:00
來源:內蒙古日報草原雲
字號

  在興安盟烏蘭浩特市,北起義勒力特,途經烏蘭哈達,南抵葛根廟,串聯起興安“稻海”的美麗風光。

  7月28日,內蒙古日報草原雲記者跟隨“石榴花開北疆紅 籽籽同心家國情”網路主題宣傳活動媒體團一行走進位於烏蘭浩特市烏蘭哈達鎮三合村的興安盟大米故事館,從“種植與加工”“生態與科技”“民俗與文化”三部分全方位了解興安盟大米的種植歷史、生態優勢以及科技創新成果,見證一粒米撬動一個産業,一粒米富裕一方百姓的生動實踐。

  “三合村是漢族、朝鮮族、蒙古族、達斡爾族等多民族村民共同生産生活的村落。一開始,村裏只有朝鮮族村民種植水稻,後來其他民族村民不斷加入進來,因地制宜發展水稻種植,有經驗的朝鮮族村民將選種、插秧等水稻種植技術傳授給其他村民,形成了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睦相處、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三合村黨支部書記許忠峰説。

  為帶動各民族村民共同發家致富,從小生活在三合村的興安盟草原三河有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海峰與三合村村民及周邊村民簽訂了收購協議。村民們種植水稻有了“農戶種植+公司訂單”的兜底保障,同時通過“水稻+”産業鏈的延伸,還獲得了家門口的就業崗位。

  “我們公司生産加工所用的原料,主要是合作社種植的有機水稻,還有農戶訂單種植的綠色水稻。同時,我們還與興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深度合作,通過小品種試驗田,引進優質品種,提高水稻的品質和口感。”張海峰説。

  看山,望水,聞陣陣稻花香。三合村水稻産業風生水起,旅遊業也跟著發展起來。如今的三合村,不僅讓品質優良、口感香甜的大米走上了無數家庭的餐桌,還深入挖掘民俗特色文化,推出了研學旅遊、農事體驗、休閒觀光等一系列活動,讓各族村民共用旅遊産業發展紅利。

[責任編輯:滕丹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