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抗戰勝利80週年)抗日烽火中的臺灣伉儷

2025-07-16 17:49: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北京7月16日電 題:抗日烽火中的臺灣伉儷

  作者 黃欣欣

  1946年除夕,張家口寒風凜冽。一群臺胞聚在屋內,歡度臺灣光復後首個春節。屋外天寒地凍,屋內熱氣騰騰,北方餃子和閩南菜擺滿餐桌,閩南鄉音不時傳出屋外。

  操辦年夜飯的,是林天民的母親。近日,中國地震局退休幹部林天民接受中新社採訪,憶起父母在大陸的革命歲月,心裏百感交集,“在這麼遙遠而寒冷的北方,在這麼艱苦的晉察冀邊區,居然集合著一群富有朝氣和革命熱情的臺灣同鄉,多麼難得啊”。

  互換姓氏來到解放區

  在父母北京居所,林天民翻開畫冊,指尖停在一張結婚照上——新郎新娘立在喜字前,神情莊重。

  

  近日,林天民在父母的北京居所內展示父母的結婚照。 黃欣欣 攝

  林天民介紹,父母生於日據時代的臺灣,那時臺灣人被日本視作“二等公民”。父親牢記爺爺“我們是中國人”的教誨,立志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後來,父親考上日本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部,在日期間秘密接受共産主義思想,決心去大陸尋求參加抗戰的機會。

  1943年,林天民父母從日本輾轉來到大陸,最初在太原一家醫院工作。“雖然條件艱苦,但他們內心很愉快,因為跟革命隊伍更接近了。”林天民説,父母通過交通員給解放區送去藥品,還曾掩護被日軍特高課追捕的臺胞林棟,助其逃過一劫。

  “眼鏡都來不及戴就奔赴解放區。”林天民回憶,父母在太原的進步行動逐漸暴露,後經臺胞協助進入晉察冀邊區參加八路軍,父親在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做外科醫生。為避追查,父母改名換姓,母親改名盧莉,父親改名林思平,以表達對和平的思念。

  樂觀的革命夫妻

  在解放區,林思平的手術刀從未停歇。有次連續手術後,他餓昏在手術臺前,醒來後學北方方言調侃道,“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逗樂滿室醫護人員。作為外科主任,他對手術一絲不茍:護士遞錯鉗子他便冷眼一瞪。林思平堅持,手術臺就像戰場,稍有差池便會危及戰士生命。

  脫下白大褂,林思平是舉著相機的溫情父親、丈夫。林天民説,熱愛攝影的父親為家人留下無數影像,“有我們兄弟姐妹手拉手走路的照片,有母親在杏花樹下抱著我的照片。父親總念叨我這張‘揪耳朵’的抓拍,説當年部隊住在老百姓家,常見驢咬豬耳朵,就問我驢怎麼咬?我便模倣那滑稽樣子,逗笑了大家。”

  

  母親抱著林天民“揪耳朵”的抓拍照。 受訪者供圖

  林思平在前線救助傷員,盧莉在後方同樣奔忙。她教婦女文化課,寫宣傳標語。“革命越艱難,感情越堅定”,林天民説,父母互相扶持,攜手度過戰火紛飛的年代。新中國成立後,林思平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總醫院做教授,1991年離世。

  歷史悲劇不能重演

  2016年,林天民進入古稀之年。為懷念父親,他耗時9個月從數千張老照片中整理出200余張,製成畫冊《百年林思平》。“他們是我的父母,我卻了解得太少。”摩挲著父母泛黃的結婚照,他坦言未想過追問父母具體婚期,如今只剩遺憾。

  在回溯家族史的過程中,林天民得知,母親在1972年收到臺灣胞弟的家書,信中寫道:“小學三年級時,那天我放學回家,就一直沒看到二姐。”在林天民看來,一句樸素的話語,道盡親人分離的悲傷。

  採訪間隙,林天民拿出自己的錄影機參與錄製,“這些視頻要拿給我的女兒和孫輩看。”他感嘆,如今臺灣歷史教育太偏頗,年輕人不知我們過去經歷過什麼,更不懂為何要關心兩岸未來。林天民強調,我們要關心這個事情,歷史的悲劇不能重演。(完)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