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素金聲丨這張網,穩穩兜住糧食安全
清水潤田疇,夏灌正當時。新一季的夏糧顆粒歸倉,秋糧苗情長勢總體較好,糧食生産有序推進,離不開水利有力保障。
在黃河“幾字彎”頂部的內蒙古河套灌區,春灌連夏灌,引水、供水、排水一體化調度,黃河水澆出“大糧倉”。在陜西渭南市東雷抽黃灌區,衛星遙感、無人機緊盯墑情變化,泵站機組全力提水,抗旱保供水。
“水是莊稼油,按時灌溉保豐收。”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灌排工程體系逐步完善,夯實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水利基礎。水利部最新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耕地灌溉面積已超10.8億畝,灌排條件大幅改善,復種指數提高,2024年耕地灌溉面積上生産的糧食産量約佔全國總産量的80%。一渠渠清水入田,有力保障糧食生産。
從農業灌溉看水利基礎設施,小水利連上大水網。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水資源時空分佈極不均勻、水旱災害頻發,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基本水情,這決定了大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産都需要灌溉工程。截至目前,我國已建成大中型灌區7300多處,形成了相對完善的蓄水、引水、提水、輸水、排水工程網路體系。
隨著農業現代化不斷推進,糧食生産、鄉村特色産業等對水源保障的要求更高。今年以來,一批大型灌區開工建設,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不斷推進。比如,今年開工建設的廣西左江治旱黑水河現代化灌區工程,為崇左市的農業生産和城鄉供水提供穩定水源,保障糧食生産,助力“雙高”糖料蔗生産。具有2000多年的引黃灌溉歷史的寧夏青銅峽灌區現代化改造工程啟動,項目完工後,灌區年節水量2125萬立方米,糧食産量將由164萬噸提高到180萬噸。
耕地有效灌溉,既要建好大水網,還要暢通微迴圈。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溝渠整治,加快修復災毀農田及灌排設施”。從建小堰塘、小泵站,到疏通末端渠係,再到完善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各地區各部門不斷打通“最後一公里”,確保清水流到田地頭。
從農業灌溉看農業生産方式,節約用水讓農業底色更綠。
用水方式連著生産方式。放眼各地,有的推廣水肥一體化設備,大水漫灌變精準滴灌。有的推廣節水抗旱品種,新品種不僅需水少,而且抗病蟲害、品質優。有的推廣旱作農業、雨養種植,實現水資源和耕地的可持續利用。用水方式與良田、良種、良機、良法有機融合,推動農業生産降本增效。
從長遠看,我國以佔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活了全世界近20%的人口,農業生産資源約束日益趨緊。牢牢端穩飯碗,必須大力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實現根本轉變。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提出,“全面推行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這要求我們必須精準施策、久久為功,堅持節水優先,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有收無收全在水。讓汩汩清水蓄得足、引得出、流得暢,讓廣袤耕地“喝”上水、“喝”飽水、“喝”好水,端穩端牢中國飯碗就有了更加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