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焦點訪談丨良田+良種+良機+良法 來看各地保豐收秘籍

2025-07-15 10:00: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春爭日,夏爭時”,説的是春季播種需爭分奪秒,而夏季田間管理更需精準把握每一刻。夏糧收完緊跟著就是夏種,也就是播種秋糧。除了南方雙季稻7月中旬開始播栽之外,截至目前,全國夏播基本結束。

  眼下,全國糧食主産區土壤墑情適宜,秋糧作物苗情長勢總體較好。提單産、穩面積是我們當前農業政策的核心目標之一,主攻方向是整合推廣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實施糧食單産提升工程

  記者調查發現,今年各地都在夏播中為提高單産,因地制宜優化糧食種植結構,為推動穩糧增油做了不少工作,一起來看夏播中的新變化。

  7月12日清早,湖南常德鼎城區鎮德橋鎮,一邊稻田正在收割早稻,平整土地,另一邊稻田插秧機正在移栽晚稻秧苗,機器轟鳴,白鷺盤旋。

  鼎城區是全國産糧大縣,今年當地計劃晚稻種植面積63.1萬畝,全區晚稻優質稻品種覆蓋率達95%以上。鎮德橋鎮晚稻栽插後持續高溫天氣較多,在這裡正推廣“桃優香佔”“玉針香”“揚泰優128”等水稻品種。

  湖南常德鼎城區鎮德橋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技術員 周倫文:我們這裡移栽晚稻的時候溫度較高,選用了比較抗高溫的品種,為避開後期出現寒露風,選用了生育期比較適中的品種,同時根據市場需求推廣口感較好的優質稻。

  由於近些年天氣變化對農作物産生比較大的影響,針對這些變化,湖南省利用雜交水稻等關鍵技術國際領先的優勢,重點培育優質多抗超高産水稻品種,為糧食産能提升、確保糧食安全提供堅強保障。

  近年來湖南省水稻國審新品種佔全國總數的四分之一以上,雜交水稻常年生産良種8000萬公斤。省裏每年都重點推廣至少10個米質達到國標二級及以上的優質品種,為農戶篩選優質、多抗、宜機、增産潛力大的晚稻品種,大面積提高單産。

  除了湖南,全國各地都在進行良種的推廣選育,記者在江蘇昆山也看到新品種的推廣。7月7日這天,江蘇昆山的氣溫達到35℃。今年高溫來得早,這幾天室外溫度基本上都在35℃以上。昆山高新區白魚潭村的一片稻田裏,種植大戶丁少坤冒著酷暑蹲在田埂上。

  江蘇昆栗實生態旅遊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 丁少坤:因為新品種沒種過,今年第一年種,擔憂産量每天都來看看,中午太熱了,天天早晚來轉一圈。

  連續的高溫天氣加上即將到來的颱風,讓老丁心裏七上八下,稻田裏剛種下的水稻是今年的新品種,還不熟悉它的生長習性,放心不下的老丁拿手機拍攝下水稻的視頻發給市農技推廣中心的農藝師李曉峰。接到消息,農藝師第一時間來到老丁的田裏,查看新品種水稻的苗情。

  新品種不僅比已經種了十幾年的品種産量高、品質好,成熟期也要提前一週,這些優勢讓老丁今年下決心拿出一部分稻田試種新品種,農技人員提醒他因為新品種的成熟期提前,所以現在也要提前控制禾苗的長勢。

  為減少種植新品種的風險,農技部門已經提前在試驗田裏對新品種進行充分篩選培育。在陸家未來智慧田園,記者看到,這裡擁有30多個水稻新品種的試驗田。昆山農技推廣中心收集上級農業部門審定好的新品種,在這裡至少要經過三年的示範選育才會送到農戶手中。

  江蘇昆山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農藝師 李曉峰:主要分為兩類品種,第一類是優良食味品種,就是好吃的;第二類是高産品種,産量水準比較高。

  昆山因為毗鄰上海市這個巨大的消費市場,所以農技部門更加注重優選那些品質口味好、小眾、高端的品種推廣給種植戶,讓他們實現增收。

  適合産業化開發的稻米品種,價格要比國家收購價高出10%~15%,記者了解到,昆山今年種植新品種還帶動了訂單農業。這次看到老丁新種植了“滬軟玉1號”,剛開始夏種的時候,一家糧食公司就向老丁下了訂單,約定秋天所有收穫的“滬軟玉1號”他全部收購。

  江蘇昆山作為自主優質品種水稻的繁育基地,這兩年推廣種植水稻新品種2.13萬畝。目前,我國糧食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種植面積佔比超過95%。

  以良種為秋糧豐産豐收保駕護航的同時,良機、良法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項。6月中旬,山東省大部分地區已經順利完成了夏收夏種。臨沂市莒南縣花生常年種植面積在40萬畝以上,花生成品油加工量佔全國的六分之一,也是花生産業的集聚區。小麥剛搶收完一整地,田裏就種上了花生和玉米。7月6日這天一大早,坊前鎮種植大戶徐燈田父子倆就忙活起來,收拾農機裝車往地裏去。

  山東臨沂市莒南縣坊前鎮種植大戶 徐燈田:今天早晨去田地裏看看小苗,剛出苗,有點缺肥,我今天在家裏裝點衝施肥,把玉米衝一遍肥,為了以後玉米根多苗壯。

  徐燈田這麼緊張地裏的肥料,是因為今年他的地裏種的作物跟往年不一樣。

  山東臨沂市莒南縣坊前鎮種植大戶 徐燈田:之前種植,花生是花生、玉米是玉米,都是分開種的,今年頭一次花生和玉米複合種植,種地30多年,今年頭一次這種種法,投資這麼高,擔心管理不好會賠本。

  花生和玉米因為種植方式和生長需求不同,如果不科學混種會導致兩種作物都減産。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解決我國油料作物生産中存在“跟糧食爭地”的問題,山東省農科院的研究團隊從2010年開展花生、玉米寬幅間作高效種植的研發試驗:玉米和花生同時種植,在不影響玉米産量的情況下,按比例騰出玉米種植間距來種植花生,做到一塊田地同時種植兩種作物,既收糧又收油。讓種植戶在玉米穩産的基礎上每畝再多收300斤花生。

  這種全新的種植模式要求必須全程機械化,種植戶的投入就比較大。為鼓勵複合種植,國家發放專項補貼,各個地區也拿出真金白銀補貼農戶。徐燈田今年播種時就採用了新式的氣吸式精量播種機,還專門購買了水肥一體機械,來保障複合種植的玉米和花生從出苗到成熟的水肥管理。

  這種新型的“穩糧增油”複合種植模式比較適宜在平原地區推行。除了花生玉米複合種植,記者了解到,這兩年我國在東北、華北地區還推行了大豆玉米複合種植,在西南地區推行花生甘蔗複合種植,在新疆推行花生棉花複合種植,隨著技術的成熟,種植戶的增收效益會越來越大。

  大面積推廣新種植模式的關鍵在於新農機。今年夏種很多農戶在播種時候採用的氣吸式精量播種機,就比以往傳統的播種機更智慧、更精確、更高效。這種新式播種機裝有北斗導航系統,一次性完成開溝、施肥、播種、覆土等工序,播種精度誤差不超過2釐米,株距、行距、深度達到標準統一。

  莒南縣前些年受限于土地零散、地塊小,農作物生産不能實現機械化、規模化生産,如今依託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在丘陵地區讓小田變大田成方連片,同時配套水、電、路、林農業基礎設施。種植戶徐燈田的400畝地就是從幾十戶農戶手裏流轉過來的,如今他的承包地複合種植花生和玉米的出苗率達到了九成。

  當地政府趁熱打鐵,邀請省農科院和市裏的專家來進行田間管理指導,給當地種植戶推廣新種植模式和新農機,讓種植戶吃上定心丸。

  如今臨沂全市擁有27000多臺單粒精密播種機,為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産提升提供了機具支撐。對花生玉米帶狀複合種植,山東省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先行先試,充分給予政策補貼。

  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引導下,大型、智慧、綠色農業機械保有量逐年增加,全國農機保有量已經超過2億台(套),三大主糧生産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鄉村農機從業人員達到近5000萬人。截至2024年年底,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經超過75%。以各種農機裝備為主的科技力量成為田間地頭的主力,助力糧食單産提升。

  從南到北,一塊塊糧田裏,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四良”融合,新的豐收圖景正在描繪。秋糧佔我國全年糧食總量的四分之三。“三夏”工作抓得好不好,事關全年糧食生産目標任務能否順利實現。不折不扣抓好“三夏”生産,確保夏糧豐收到手、秋糧種足種好,我們才能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夯實全年糧食生産基礎,走好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之路。

  編輯丨劉琳 徐奇 程亦瑋 韓勇攝像丨徐鵬 張敏 閆國范 劉景浩 陳志軒剪輯丨佟永傑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