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科學把握新質生産力的歷史觀和價值取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專家談)

2025-07-11 10:24: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高品質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新質生産力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2023年7月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新質生産力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中的多篇文章對此作出深刻闡釋。比如,《確保我國經濟航船乘風破浪、行穩致遠》指出:“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係,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幾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指出:“堅決破除影響和制約高品質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完善與新質生産力更相適應的生産關係,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等等。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質生産力的重要論述,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瞭前進方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要科學把握新質生産力的歷史觀和價值取向,更好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加快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品質為特徵的新質生産力。

  新質生産力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體現,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産力理論和生産力與生産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相互關係原理的豐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什麼是新質生産力,如何發展新質生産力》中指出:“發展新質生産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産關係”;在《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中指出:“紮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産力。”這些重要論述,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體現。

  新質生産力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産力理論。根據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生産力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根本動力,發展生産力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一般規律,生産力的解放和發展水準是判斷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的根本標準。正如列寧所指出的:“只有把社會關係歸結于生産關係,把生産關係歸結于生産力的水準,才能有可靠的根據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看作自然歷史過程。”

  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創新理論武裝全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們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是硬道理,推動我國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實現了從生産力相對落後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並貫徹新發展理念,把高品質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引領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新質生産力的提出,適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的趨勢,適應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目標要求。把高品質發展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將發展新質生産力作為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産力理論的創新發展。

  具體來看,馬克思主義生産力理論強調科技進步的作用,指出科技促進了自然力的應用,逐漸成為生産中獨立的、具有重要普遍意義的生産財富的手段,科學技術本身在文明發展過程中越來越成為內在的、作用不斷強化的生産力。新質生産力以創新為顯著特徵,把科技創新作為核心要素,在邏輯上必然突出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馬克思主義生産力理論認為,生産力是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等要素整合組合的系統,是量和質的統一。其中,量的方面是指在一定條件下能夠投入生産的各種要素的數量和規模,質的方面是指勞動生産率和全要素生産率,包括要素本身效率的提升和要素組合形成的結構效率增進。新質生産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産要素創新性配置、産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強調創新起主導作用、關鍵在質優。新質生産力的“質”主要取決於科技創新能力。科技作為生産力內在的、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並不是指在生産力的各要素構成上,把科技作為一種獨立的,並與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三要素並列的新的要素,而是指科技在生産力各要素的質的規定性上具有決定性作用,能夠在全面深刻影響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的質的基礎上改變要素組合方式、影響生産函數。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新質生産力作為先進的生産力質態,強調科技是第一生産力,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産力理論的重要繼承和發展。

  新質生産力深化了對唯物史觀關於生産力與生産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相互關係的認識。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19世紀40年代之後的一系列著作中,提出了生産力與生産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等一系列範疇和思想。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科學概括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闡明瞭生産力與生産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運動的辯證關係,為認識和分析社會發展歷史規律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基礎。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進一步深入回答了為什麼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怎樣對經濟基礎發揮反作用,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

  生産力與生産關係的對立統一,形成一定社會的生産方式;生産力與生産關係的矛盾運動,推動社會生産方式的歷史演進。或者是生産力的變革和發展,推動生産關係變化;或者是生産關係的變革,衝破對生産力發展的制度束縛,進而解放生産力。生産力決定生産關係、生産關係反作用於生産力是在歷史過程中動態實現的,這就形成了社會生産方式演變的客觀規律性和具體路徑形態的多樣性及複雜性。新質生産力堅持生産關係必須與生産力發展相適應的基本原理,強調發展新質生産力所要求的創新,既包括技術和業態模式層面的創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層面的創新。管理和制度層面的創新,核心就是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發展新質生産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産關係。發展新質生産力,根據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的時代特徵,呼喚以構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來適應生産力發展的時代要求,開創生産力發展的物質文明和相應制度文明的新形態。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闡釋生産力與生産關係的辯證關係的同時,提煉出“經濟基礎”範疇,並形成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築”範疇,科學闡釋了兩者之間的辯證關係,將人類社會經濟生活中形成的社會聯繫(生産關係)作為經濟基礎的基本內涵,把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政治法律思想、國家政治制度等概括為上層建築,並將上層建築區分為政治的上層建築和觀念的上層建築兩大類。在此基礎上,闡明瞭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與生産力決定生産關係原理之間的內在聯繫,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作出了系統深刻説明。生産關係的總和構成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只有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生産關係才可能真正適應生産力發展。適應新質生産力發展要求,改革和完善生産關係,客觀上需要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在制度創新上,突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同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更加注重系統整合,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在推動生産關係和生産力發展相適應的同時,推動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這同樣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要求。

  總的來看,發展新質生産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不斷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同時,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系統協調推進上層建築領域的改革,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堅持依法治國,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係,以適應經濟基礎的變革要求,形成新型生産關係。這不僅是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迫切要求,也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根本要求。

  新質生産力以全要素生産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誌,既是對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的堅持和發展,也是對當今時代生産力發展規律的總結

  習近平總書記在《什麼是新質生産力,如何發展新質生産力》中指出,新質生産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産力質態”“以全要素生産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誌”。這裡所説的全要素生産率,是指對經濟增長中除去生産要素量的投入帶來增長那一部分之外的經濟增長的貢獻水準。

  理解新質生産力以全要素生産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誌,就要準確認識全要素生産率大幅提升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內涵。作為西方經濟學的重要內容,全要素生産率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要素價值論”基礎之上的,即承認勞動、資本、土地等各類生産要素是價值創造的源泉,因而應當參與價值分配,包括工資、利息、地租等。需要認識到,將全要素生産率引入新質生産力,是對西方經濟學有益成分的借鑒,同時我們對這一概念也沒有照搬照用,而是作出了“術語的革命”,通過為全要素生産率賦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內涵,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意義上彰顯新質生産力的歷史進步性。

  準確認識全要素生産率大幅提升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內涵,首先需要對“價值”概念進行深入分析。在政治經濟學乃至整個經濟思想史發展歷程中,“價值”命題始終是一個重要的基本問題。無論哪一種學派或學説,都必須有自身的價值理論並作為基石,作為其學説的價值取向和根本立場。價值理論回答的基本問題是一定社會生産方式的歷史正義性和進步性,主要涉及兩方面:一方面是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帶來生産力變革的發展進步性,另一方面是與生産力發展相適應的生産關係變革的歷史正義性。所以,代表一定階級利益的經濟學説要為本階級所代表的生産方式的正義性和進步性“鼓與呼”,就必須形成自身的價值理論,並在此基礎上構建自身的經濟學體系。價值理論本身的演變,從根本上來説是伴隨適應生産方式歷史變化要求而展開的。

  古典經濟學從産生起,價值理論便構成其核心命題,原因在於自由競爭、産業革命時期的資産階級經濟學既要為産業革命的發展進步性提供理論支援,更要為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正義性提供經濟學論證;既要證明工業製造業具有生産性,能夠創造價值,又要證明資本主義制度具有公正性,貫徹等價交換原則。古典經濟學雖然提出了要素價值論,但在其體系中佔主流的仍是勞動價值論,原因在於在自由競爭時期資本主義生産方式中,資本與雇傭勞動的矛盾相對於資本與封建地主的矛盾還居於次要地位,資本主義生産方式仍不穩固,仍需要經濟學論證其優越性和正義性,以強化其發展的歷史必然性。承認勞動是價值源泉,對於聯合無産階級戰勝封建地主階級,鞏固資本雇傭勞動的生産方式更為有利。古典經濟學家同時意識到,在價值理論上承認勞動是源泉,最終會在邏輯上導出資本與勞動的對立,因此同時提出要素價值論,並指出隨著生産發展,要素價值論應當替代勞動價值論成為主流。後來的庸俗經濟學以及當代西方經濟學發展也的確是沿著這一邏輯展開的,逐漸形成要素價值論、效用價值論、服務價值論、均衡價格論等,鮮明體現了西方經濟學理論為適應資本主義生産發展的歷史要求,為其正義性、進步性進行理論辯護的特徵。

  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是在古典經濟學勞動價值論破産基礎上,通過深刻的政治經濟學批判而形成的。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將歷史唯物主義方法運用於對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發展運動的規律,創建了剩餘價值學説。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一方面是對工業化進程和産業革命的歷史呼應,充分肯定其進步性,尤其是在價值理論上強調工業製造業的生産性,強調大機器生産帶動的物質資料生産對人類文明進步的推動作用,強調工業化時代物質生産領域的人類勞動的生産創造性。正如《共産黨宣言》指出的:“資産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産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産力還要多,還要大。”另一方面,從價值理論特別是從價值創造的源泉上,揭示了資本與勞動的根本不同和對立,從而為剩餘價值如何形成、如何分配、如何運動的理論闡釋奠定了基礎,揭示了剩餘價值及其運動本質上是人類勞動社會性的顛倒和異化。這種顛倒和異化是資本主義私有制下市場競爭的邏輯必然。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商品、貨幣、市場等經濟關係中物對人的驅使形成的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等,是對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歷史否定。通過深刻的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為使人類生産更具直接社會性、使人自身能夠真正支配自身的命運而不必被異己的力量所決定指明瞭方向。

  新質生産力屬於生産力範疇。作為新時代生産力的質態標誌,新質生産力説到底還是勞動者運用勞動資料作用於勞動對象形成的創造財富的能力。這裡的財富首先是使用價值範疇,而不是價值範疇。使用價值是具體勞動的結果,而不是抽象勞動的凝結,生産力本身體現的是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的能力,而不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經濟關係。因此,不能把財富與價值等同。財富的創造是各種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即各類生産要素及其組合形式的生産力的體現,具有鮮明的自然屬性。勞動、資本、土地等生産要素都是財富生産的條件和源泉,但價值只能是以人類勞動為唯一源泉。價值的本質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生産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係,具有鮮明的社會屬性。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統一構成商品,但使用價值不同於價值;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的統一構成勞動,但具體勞動不同於抽象勞動;生産的自然屬性(生産力)與生産的社會屬性(生産關係)的統一構成生産方式,但生産力不同於生産關係。在新質生産力中,全要素生産率大幅提升作為生産力質態進步的核心標誌,是指具體勞動中要素及其組合在創造使用價值意義上的社會財富過程中生産效率的提升,而不是作為社會屬性生産關係意義上的價值創造,不同於西方經濟學“要素價值論”所認為的要素及其組合是價值創造的源泉。

  新質生産力在生産的自然屬性上,強調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強調全要素生産率的提高和發展方式的創新,強調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産力,實際上是在價值取向上適應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新的發展趨勢,充分肯定新質生産力在新時代發展的進步性,是對生産力發展進步性的歷史呼應;在生産的社會屬性上,強調生産關係必須與生産力發展相適應,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新質生産力發展相適應的新型生産關係,形成生産的自然屬性發展要求(生産力)與生産的社會屬性內在規定(生産關係)之間的有機統一,構建新型生産方式,實際上是在價值取向上彰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基本經濟制度的先進性。這種制度和體制的先進性以解放和發展新質生産力為根本標準。

  提升全要素生産率,可以提高社會生産力水準,提升使用價值(財富)生産能力和效率。這一過程是否創造價值?可以從兩方面進行分析。一方面,全要素生産率屬於生産力範疇,其提升影響生産力産出水準,但並不等於全要素生産率直接創造價值。生産要素本身不是價值的源泉,但是全要素生産率提升可以通過提升具體使用價值産出量,降低單位産品生産所耗費的勞動時間,形成實際生産時間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相對比較優勢,進而提高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總量。另一方面,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知識和技術對人工的替代成為一個重要趨勢。在這一背景下,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這一論斷是否依然成立?應當説,勞動是人類與自然界之間能動的物質變換過程。在生産力各類要素中,人是最具能動性和決定性的,沒有人的勞動就沒有財富生産活動,也不可能有使用價值生産及價值創造。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中,知識資本對物質資本産生的替代效應並不表明知識資本作為生産要素可以成為價值源泉。知識資本的形成和使用仍是人類勞動活動的體現,而且社會生産是極其複雜的分工體系和網路,不能以生産的某一環節表現出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對勞動者的替代來解釋價值創造日益脫離勞動。因為在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時代,社會生産和經濟活動的分工系統性極大提升,這種系統性建立在社會分工深化基礎上,是人類社會總勞動體系決定社會生産,並不是單個環節決定社會生産。新質生産力的創新主體是新型勞動者,它由新型勞動者通過各種創新活動而實現。新型勞動者包括科學家、工程師、企業家、技術工匠等,他們開展的新質勞動包括科技創新、産業創新、工藝創新、産品創新、市場創新、管理創新等。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條件下,價值源泉説到底還是勞動創造的,更多地體現為新型勞動者的新質勞動所創造。這一新質勞動創造價值的過程,同時也是勞動與其他物質技術生産要素相結合方式發生深刻變化,大幅提高使用價值生産效率,即全要素生産率大幅上升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價值與使用價值生産的統一,並不否定勞動是價值的源泉。更重要的是,價值範疇涉及的是生産過程中的社會經濟關係即生産關係,其目的在於揭示一定社會生産關係與生産力發展是否相適應。這是政治經濟學關於價值理論討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新質生産力在自然形態上強調生産力發展質態的先進性,相應地在社會形態上必然要求形成與這种先進性相適應的新型生産關係,這是新質生産力對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所體現的價值取向的堅守和中國化時代化的拓展。

  (本文係全國政協“發展新質生産力學理研究”課題成果)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1日 09 版)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