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為應對氣候變化採取的行動令人印象深刻——訪《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斯蒂爾
新華社柏林7月3日電 專訪|中國為應對氣候變化採取的行動令人印象深刻——訪《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斯蒂爾
新華社記者杜哲宇 褚怡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西蒙 斯蒂爾日前在聯合國六月氣候會議期間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説,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採取的切實行動令人印象深刻。
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積極加強自身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斯蒂爾對此予以積極肯定,他還讚揚中國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力所能及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支援,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重要貢獻。
斯蒂爾表示,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風能和水電裝機容量。他肯定中國在碳市場建設方面取得的進展,認為一個健全、可信賴的碳市場可為全球向著實現《巴黎協定》氣候目標的努力作出重要貢獻。他還肯定了中國在清潔能源技術領域的投入,並對中國在相關領域的技術領先表示稱讚。
斯蒂爾指出,中國雖是發展中國家,但儘自己所能支援全球南南氣候合作,並通過培訓、技術轉讓和融資等方式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國際社會2015年在巴黎氣候大會上達成《巴黎協定》,為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作出安排。《巴黎協定》得到眾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支援,但近年來美國曾退出該協定,並宣佈要再次退出,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造成負面影響。
斯蒂爾表示,應對氣候危機需要更廣泛的全球努力和更緊密的國際合作。“各國政府應切實履行《巴黎協定》,通過強有力的行動兌現承諾……合作是人類阻止氣候危機進一步惡化的唯一途徑。”
他認為,如果沒有全球氣候合作,人類可能會面臨更大挑戰。“全球氣候合作正在取得實質性進展,但還遠遠不夠,我們仍需付出巨大努力。”
根據聯合國氣候磋商有關安排,各國在2025年提交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斯蒂爾説,強有力的國家氣候計劃對於阻止氣候影響重創各經濟體、危及數十億人的生存至關重要,同時也是經濟增長與就業的巨大引擎,能顯著減輕醫療支出負擔,並保障更安全、可負擔的清潔能源供應。
斯蒂爾對將於今年年底在巴西貝倫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表示期待。他説,氣候領域的國際會議將概念轉化為清晰共識,展現了人類的團結與協作,併為人們創造了切實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