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文化強國建設的時代答卷——寫在2025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開幕之際
“建設文化強國,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事關中華民族復興大業,事關提升國際競爭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全局的重要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動文化建設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中取得歷史性成就,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奮進新征程的今日中國錨定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順應資訊技術發展潮流,不斷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斷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築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
自2023年起,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已連續舉辦兩年。5月26日,2025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將在深圳開幕。聚焦時代命題、搭建交流平臺、引領文化風向,這場文化盛會的舉辦,將進一步凝聚起推動文化創新和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的強大合力。
凝心鑄魂,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2023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在京召開,首次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
作為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東方文明古國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闊步前行。
正本清源,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從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到文藝工作、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和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一系列重要會議,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在正本清源中廓清了理論是非、校正了工作導向,推動新時代文化建設向著正確方向前進。
確立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健全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工作體系,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健全網路綜合治理體系……立破並舉、激濁揚清,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全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極大提升。
強基固本,提升資訊化條件下文化領域治理能力——
2024年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必須把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媒體、黨管網際網路原則落實到位,提升資訊化條件下文化領域治理能力,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築牢黨的執政基礎和群眾基礎。”
工作人員通過軟體處理蘇州環秀山莊的數字場景掃描數據(2025年5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當前,數字化、智慧化迅猛發展,提升資訊化條件下文化領域治理能力是一項緊迫任務。
組建文化和旅遊部,成立中央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委員會,由中宣部統一管理新聞出版和電影工作,組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釋放出文化發展的新能量。
從文化數字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到智慧圖書館、雲端博物館等數字化服務全民共用;從DeepSeek橫空出世,到《哪吒之魔童鬧海》刷新電影票房……文化治理緊跟數字時代步伐,在傳承創新中實現文化高品質發展。
用戶在DeepSeek手機客戶端上提問(2025年2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以文化人,匯聚起同心築夢的磅薄力量——
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5月23日在京召開。會上傳達了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站在嶄新起點、總結過往經驗,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指示中進一步強調“新時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設要有新氣象新作為”。
國家強盛、民族復興,需要物質文明的積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昇華。
從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到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命力;從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讓黨的好聲音傳遍千家萬戶,到印發《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等,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從全黨開展學習教育,持續深化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到宣講課堂開在田間地頭車間社區……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不斷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主流價值、主流輿論、主流文化持續發展壯大。
文化為民,滿足美好生活新需求
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強調:“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進文化數字化,讓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經濟發展增動能增效益、為旅遊休閒增內涵增魅力、為城鄉社會增正氣增活力。”
來自澳大利亞的遊客在北京天壇公園祈年殿前留影(2025年5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著眼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求,宣傳思想文化戰線持續提升文化服務和文化産品供給能力,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深入人民,堅持為人民而創作——
“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紮根人民、紮根生活”“讓文藝的百花園永遠為人民綻放”……習近平總書記對在文化建設中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有著深邃思考。
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中共中央關於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關於全國性文藝評獎制度改革的意見》《關於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的意見》等出臺,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更加鮮明,文化産品創作生産傳播的引導激勵機制更加完善;
廣大文藝工作者走進實踐深處,觀照人民生活,創作出《我的阿勒泰》《主角》《雪山大地》等一批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展現美好生活新圖景、新風尚。
在北京朝陽區,觀眾在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破億手繪海報展上參觀(2025年4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依靠人民,激發全民族創新創造活力——
2023年6月7日,首屆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在深圳開幕。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強調“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文化的生命力在於創新創造。
祖國南北,來自基層一線的文學創作者多了!文學界涌現出一批勞動者作家,他們以生活為素材進行創作,引起廣泛關注和共情。深受村民和網民歡迎的“村晚”火了!2025年《我的“村晚”我的年》小年“村晚”接力直播,充滿鄉土氣息與文化韻味的“村晚”輪番上演。
這是貴州錦屏隆裏“村晚遇元宵 來隆裏玩花臉龍”活動現場(2025年2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既是“劇中人”也是“創作者”,人民群眾的活力創造力充分展示、競相迸發,給文化繁榮發展提供了豐厚土壤、廣闊空間。
服務人民,回應人民文化新需求——
今年“五一”假期,全國國內出遊3.14億人次,博物館、美術館人頭攢動,人們競相感受文化市場的繁榮發展,品味文藝創作的百花齊放。
遊客在位於重慶市北碚區的重慶自然博物館參觀(2025年5月2日攝)。新華社發(秦廷富攝)
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高揚起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文化之帆。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又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關鍵因素。
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産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41510億元,比上年增長6%。文化産業蓬勃發展,成為經濟增長重要引擎,成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有效途徑。
助力鄉村振興,全國已設立9100余家非遺工坊,“老手藝”成為群眾就業增收新亮點;貼合百姓需求,超3.88萬個顏值高、內容多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成為人們身邊的文化客廳;“文旅+百業”“百業+文旅”融合發展,網路文學、短視頻、直播等新業態激活經濟發展新動能……
放眼新時代,文化賦能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鮮活圖景,正在中華大地徐徐鋪展。
賡續文脈,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5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洛陽龍門石窟考察。總書記凝望歷史,也遠眺未來:“要把這些中華文化瑰寶保護好、傳承好、傳播好。”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結著中華民族綿延發展的基因和密碼。如何讓源遠流長的中華文脈綿延賡續,讓古老智慧豐盈當代文化建設,是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必答題。
護送文物歸國的工作人員手捧裝載著子彈庫帛書的保護箱走出客機(2025年5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5月18日淩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護送文物歸國的工作人員手捧裝載著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帛書——子彈庫帛書的保護箱走出客機。流失美國長達79年的國寶終於回家!
帛書歸來的動人一幕,成為新時代積極推動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工作的生動縮影。
新時代,我國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弘揚成效顯著,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遺産資源家底逐步摸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文物保護工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等深入實施,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穩步推進,“考古熱”“博物館熱”“非遺熱”“古籍熱”蔚然成風……中華文脈開枝散葉生機勃發,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
在雲南省大理州沙溪鎮寺登村歐陽大院,劍川木雕匠人施順華在製作木雕(2025年4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家文化影響力競爭日趨激烈。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樹立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
新時代中國共産黨人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力量,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打破文化交往壁壘,以兼收並蓄的態度汲取各國文明養分,以自信開放的姿態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推動各國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共同前進。
成功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良渚論壇、世界中國學大會 上海論壇、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烏鎮峰會……立足厚重中華文明,依託改革發展生動實踐,新時代中國形象更加可信可愛可敬。
觀眾在深圳舉行的文博會上拍攝黑神話悟空半身像(2025年5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黑神話:悟空》火爆全球,“China Travel”持續升溫……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新時代中國正以更加堅定的文化自信,書寫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絢麗新篇!
文字記者:周瑋、史競男、王思北
海報設計:徐菁
統籌:周文林、賈真、魏海、馮筱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