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視點|生態治理繪就綠色發展畫卷
近年來,福建省武夷山市創新生態保護模式,不斷完善“高空瞭望+無人機巡飛+智慧河道巡查”的“空天地”一體化保護體系,科技賦能生態治理,全力守護綠水青山。
夏季是森林火災高發期,武夷山市生態環保綜合指揮中心的工作人員來到洋莊鄉大安村,安裝調試高空瞭望雲臺。這些高空瞭望雲臺可覆蓋半徑3公里區域,具備異常溫度與煙霧火情AI自動識別功能。
針對山火高發地帶以及山林周邊農戶集中區域,武夷山市相關部門進行無人機定時巡飛,每週巡飛3次以上。今年以來,相關部門已發現並制止野外違規用火事件13起,有效消除了火災隱患。
地處渝、湘、黔交界地帶的重慶市秀山,因錳資源豐富,與湖南花垣、貴州松桃並稱“錳三角”。曾經“一錳獨大”的産業結構,對這裡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
為了徹底治污,實現生態轉型,秀山2021年按照錳産業退出、治理、轉型“三步走”計劃,當年就對全縣29家錳礦開採企業、19家電解錳企業實施了淘汰退出。
借著錳産業退出、錳渣場治理的契機,溶溪鎮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把生態轉型、綠色發展的目光投向了生態農業。隨著近年來的産業生態轉型,這個昔日的錳礦重鎮,已經發展出萬畝銀花為代表的中藥材産業;千畝糧油、千畝蔬菜、千畝水果、千畝茶葉、千畝瓜蔞為代表的生態種植産業;萬頭生豬養殖為代表的生態養殖産業,逐步形成“蓋上銀花戴帽、平壩糧油成片、山間梨花飄香”的特色産業佈局。
治沙致富兩不誤,治沙綠電兩相宜。在沙化土地佔到總面積46.7%的甘肅省武威市,當地依託境內太陽能資源富集的優勢,緊抓政策機遇,以騰格裏沙漠沿線的涼州區北部、古浪縣南部為重點區域,集中連片佈局光伏産業,大力推進光伏規模化、基地化開發建設。
在甘肅“三北”工程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中,由甘肅省治沙研究所自主研發的網膜沙障鋪設機、手扶式麥草沙障壓沙機等各種“新式武器”也大顯身手,有效提高防沙治沙的工作效率和品質。
統籌:李傑 王健 李佳琳
編導:崔月平
記者:郭圻 郭剛 程楠 李愛斌
攝製:胡程
配音:劉文青
片頭製作:夏勇
素材支援:武夷山市融媒體中心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