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生産一線觀察|智慧農業“慧”豐收
“三夏”時節,各地正搶抓農時,田間沃野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
“麥到小滿日夜黃”,每年小滿過後中原大地便進入了“麥收時間”。
5月21日,河南省駐馬店市西平縣蘆廟鄉合莊村村民收攏剛收穫的小麥。新華社發(趙永濤攝)
夏收順利,離不開智慧收割機幫忙。記者在河南省南陽鄧州市腰店鎮看到,一望無垠的金色麥田裏麥浪陣陣,機聲隆隆。6台小麥聯合收割機正一字排開,在麥田中“過招”,比拼機收減損水準。這場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活動標誌著當地小麥迎來大面積機收。
河南省鄧州市農業機械技術中心主任王蕊介紹,通過大比武活動,機手們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在後續的小麥機收工作中,不僅要持續做好機收減損,更要將農機安全生産牢記心間,確保小麥收穫工作安全、高效圓滿完成。
在河南省南陽鄧州市腰店鎮,智慧收割機正在進行收割作業。新華社記者 姜亮、尚崑崙 攝
作為全國小麥第一大省,河南省8500萬畝小麥從南向北陸續進入成熟收穫期,開始迎來大面積機收。鄧州市羅莊鎮小麥種植面積達6.58萬畝,是河南省較早開鐮的地區。近年來,當地持續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田灌溉和排水條件,積極推廣優質高産小麥品種,組織無人機開展病蟲害防治,為小麥穩産奠定基礎。
河南省鄧州市羅莊鎮農業中心主任張紀昌説,機手服務熱線可以協助解決矛盾困難,另外,機手服務群裏也會及時發佈小麥收穫時間。
在糧食收儲方面,羅莊鎮的12家糧食收購商已做好準備,當地5000噸糧倉已經騰倉完畢,全鎮6套烘乾塔已全部調試完畢,日處理能力達500余噸,為小麥的及時烘乾、妥善儲存和銷售提供保障。
“目前從機械組織、糧食收購到志願服務,我們都已準備就緒,全力保障“三夏”生産順利進行。”據河南省鄧州市羅莊鎮黨委書記呂興讓介紹,他們還提前謀劃了玉米、大豆、花生等秋季作物的種植工作,通過宣傳推介新的種植技術和項目,為全年糧食豐收築牢根基。
河南省鄧州市羅莊鎮的糧倉已經騰倉完畢。新華社記者 姜亮、尚崑崙 攝
今年“三夏”期間,河南全省計劃投入農機400萬台(套)以上,其中聯合收割機20萬台,設立400多個跨區接待服務站,全力保障“三夏”生産。
目前,南陽市淅川縣、唐河縣,信陽市光山縣、潢川縣等地也已進入收穫季。據統計,截至5月20日17時,河南全省已收穫小麥614.8萬畝;20日投入聯合收割機3.38萬台。
河南省信陽市農機中心副主任郭宇介紹,今年全市小麥種植面積490多萬畝,目前已經陸續進入大面積收割,全市農機部門共組織了大概1.3萬台聯合收割機投入作業。天氣正常的情況下,預計一週內可以大頭落地。
這是河南省鄧州市夏收現場。新華社記者 姜亮、尚崑崙 攝
受氣象狀況影響,我國南北多個糧食産區遭遇冬春連旱,一些重點水庫水位偏低。多地、多部門正採取多種措施,全力抗旱保供水。
實現夏糧穩産,需要有效灌溉。江蘇省水利廳科學統籌水資源調度,繼續做好調水、蓄水、保水工作,依託長江來水,沿江泵站全力調水,今年以來已累計引江131億立方米,為近五年同期引江量的2倍,“江水北調”“江水東引”“引江濟太”三大調水系統持續引水抗旱。
江蘇省水旱災害防禦調度指揮中心正處級督察專員尤迎華告訴記者:“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和全省河湖庫水位變化,加強與氣象、農業農村、水文部門溝通聯繫、資訊共用,加強水資源管理和調度。同時,密切關注降雨情況,在確保河湖不超警戒水位、水庫不超汛限水位的情況下,儘量多蓄水。”
5月20日,在江蘇裏下河地區農科所(揚州市農科院)試驗田,農民駕駛收割機收割小麥(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任飛攝)
實現夏糧穩産,需要科學灌溉。
在南京市浦口區蘭花塘高標準農田裏,小型田間氣象站可以自動監測農田環境溫度、濕度等,農業生産中的病蟲害防治、農作物灌溉有了更多科學依據,管理人員看一眼手機就知道小麥是否需要“喝水”。南京眾鑫麗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邵名文是種田“老把式”,如今已習慣使用農業新技術。他説,手機一點,水就到田裏了,“一鍵”實現農田灌溉,十分方便。
河北省滄縣劉家廟鄉,滴灌管正為麥苗精準輸送水肥。新華社記者 張碩 攝
實現夏糧穩産,需要精準灌溉。在河北省滄縣劉家廟鄉,拇指粗的滴灌管正為麥苗精準輸送水肥。而麥田的水量控制,依託于AI智慧農業數字管理平臺。
河北壟畝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技術員孫健表示,有了這個平臺,管理麥田輕鬆多了。過去需要大幾十人,現在只需一個人就能搞定,而且通過手機終端預警,管理也會更加精準。
農戶通過AI智慧農業數字管理平臺管理麥田。新華社記者 張碩 攝
中央氣象臺預計,5月下旬,夏糧産區大部分時段以晴或晴雨相間天氣為主,連陰雨風險較低,總體利於冬小麥和油菜成熟收曬。6月上中旬,夏糧産區大部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略偏高,總體利於麥收順利開展,但可能出現局地強對流天氣,需加強防範。
5月22日,農機手駕駛收割機在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地方鎮田間收割小麥。新華社發(武紀全攝)
統籌:吳煒玲
編導:趙世蕓
記者:姜亮、尚崑崙、趙久龍、毛俊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