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與時代同行 九旬老人見證新疆發展變遷

2025-05-23 09:18: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烏魯木齊5月22日電 (陶拴科)5月下旬,記者來到新疆巴裏坤縣,探訪曾經的全國人大代表畢肯努合滿。作為一位深耕于草原的牧民代表,她不僅見證了家鄉變遷,也為地方發展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走進畢肯老人家中,映入眼簾的是整潔溫馨的居室。老人身體硬朗,精神矍鑠,臉上挂著和藹的笑容。她緩緩翻開珍藏的老相冊,講述起當年作為人大代表履職的點點滴滴,“為人民服務,是我一生的使命,無論年紀多大,心中那份牽掛和熱忱永遠不會改變。”

  畢肯1930年出生,上世紀60年代,她在巴裏坤薩爾喬克公社牧場擔任牧工時,率先推行定時餵養、分群管理等科學養殖方法。“幼畜保活率是牧業的生命線。”她回憶道,“我們給每只羊羔編號登記,像照顧嬰兒一樣定時餵養。”

  經過三年實踐,當地成畜存活率達98%,幼畜成活率提升至96%,這一成績被縣誌記載。

  普通牧工到模範牧工的蛻變

  1973年,畢肯因工作認真成為一名黨員,1977年,她帶領牧民改良養殖條件,被評為巴裏坤縣模範牧工。次年,她又成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先進生産者。“榮譽是集體給的,那時候是大集體,我們都是為集體工作。”

  1978年,48歲的畢肯被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那年,她以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首次走進人民大會堂。

  “我很榮幸,也很激動,當時我帶了兩本筆電,一本記著鄉親們托我帶的話,另一本是自己調研的建議。”在五年任期內,她提交了10多件議案,涵蓋農牧業技術推廣、山區道路建設、農牧區就醫等民生議題。

  1982年,她提出的“加強牧區冬季抗災物資儲備”建議被納入國家畜牧工作規劃。“那年冬天特別冷,常常有牲畜被凍死。所以我希望每年夏天多儲備一些草料,確保牲畜在極冷天氣中安全越冬。”

  1985年,她又率先提出“草原生態補償機制”構想,為後續退牧還草政策提供了基礎。

  履職期間,畢肯始終關注農牧民最迫切的需求。“山區修路要優先!”她在討論會上的發言引發共鳴,最終促成縣裏啟動首條牧區公路建設。

  1983年-1988年,畢肯再次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大代表。

  退休不褪色的為民情懷

  1988年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任期結束後,雖然不再擔任代表,但畢肯仍保持著每天收聽新聞和看電視的習慣。“每年兩會要看著電視記筆記,看國家又給咱牧區辦了啥實事,老百姓關心的話題都有哪些,國家取得了哪些成就等。”40年來,她堅持用哈薩克語向鄉親們講解政策,被牧民親切稱為“草原上的政策通”。

  在教育領域,畢肯的貢獻尤為突出。1989年,她捐出1萬元支援巴裏坤縣教育事業。“我小時候沒機會上學,現在娃娃們有學上了,可不能耽誤。”

  此後,她又陸續為鄉獸醫站、村委會、學校等單位提供資金和物資支援。1977年,她為孤兒哈德爾籌辦婚禮;1992年,她為孤寡老人捐出自家牛羊。“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她常對子女説,“集體養活了我們,現在該我們回報了。”

  紅色家風代代傳

  在畢肯家的客廳裏,陳列著跨越半個世紀的履職見證:1978年首張代表證、1985年草原法徵求意見稿,以及與全國人大代表一同參會後的合影牌匾,還有許多珍貴的留存資料,收錄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大歷史博物館。

  畢肯有11個子女,家中最醒目的位置挂著“光榮之家”牌匾。“小時候,母親常常教導我要‘吃水不忘挖井人’,這句話深深紮根在我的心中。如今的幸福生活,離不開那些為國家發展辛勤付出的人們。我們能夠享受眼前的安寧與繁榮,正是因為背後有一個強大的國家,給予我們無數的機遇和保障。這份恩情讓我時刻銘記,要珍惜現在的生活,心懷感恩。”

  如今,畢肯的5名子女加入中國共産黨,孫輩中有3人考入重點大學。

  2025年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週年。畢肯説,“如今的新疆和過去相比,真是天壤之別。”

  “我親身經歷了艱苦的遊牧生活,也目睹了交通、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我切實感受到新疆人民的生活水準顯著提高,生活更加安定幸福。”畢肯説:“作為曾經的人大代表,見證了新疆各族人民團結奮進、共用發展成果的美好景象,我很欣慰。”(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