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陸上橋頭堡”架起雙迴圈新樞紐
在天津南站片區的阡陌軌道間,一列列貨運列車頻繁穿梭。自2024年7月1日首趟中歐班列鳴笛啟程以來,天津國際陸港持續釋放“樞紐+産業”協同效應,目前貨物到發量已突破4萬噸/月,海鐵聯運佔比達30%,迴圈經濟業務量月增10%。
亮眼數據勾勒出這座“陸上橋頭堡”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崛起軌跡。由河北陸港集團投資建設的天津國際陸港,依託原華北石油物資供應站鐵路專線改造而成,通過盤活閒置土地資源,僅用半年時間便實現從規劃落地到穩定運營的華麗轉身。
南站賦能 盤活陸港“黃金通道”
以天津南站為核心樞紐,區域發展活力正持續迸發。位於南站片區的天津國際陸港,更是憑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在物流運輸、産業協同等領域釋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
在這裡,京滬線支線延伸的3條鐵路專用線,每日吞吐著來自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大宗貨物。天津子牙迴圈經濟産業區的3000噸廢鋼經鐵路專列運往唐山首鋼;內蒙古烏蘭察布的玄武岩砂石料通過“公轉鐵”抵達天津,依託京津冀發達的交通網路,為基建工程源源不斷輸送原料;從內陸運來的2萬噸純鹼不僅供應南站周邊的玻璃産業集群,還通過海鐵聯運經天津港遠銷馬來西亞等海外市場。
沿著斑駁的鐵軌回溯,這裡曾是服務華北油田數十載的物資運輸專線。隨著油田産能佈局調整,500余畝土地逐漸“沉寂”。2024年,河北陸港集團“喚醒”了這片土地的獨特價值,一場“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提升品質”的改造工程就此展開:通過與鐵路部門創新實施“地企共建”模式,3條專用線納入國鐵運輸網路;經過電氣化改造、軌道升級等舉措,單條線路載重能力大幅提升,實現了閒置資源向高效産能的華麗蛻變。
“我們在京津冀進行陸港集群佈局,最終敲定南站片區,因為這裡處於京滬鐵路大動脈,貨運通達性強,同時作為天津西南部重要的鐵路貨場,場地開闊、鐵路線密集,有著無可比擬的先天條件。”天津國際陸港總經理郭春寧説。
作為河北陸港集團重點打造的京津冀陸港集群樞紐節點,天津國際陸港肩負著聯通區域物流網路的重任。今年以來,廢鋼迴圈、礦石“公轉鐵”、純鹼海鐵聯運等新業務不斷拓展,充分發揮了鐵路運輸能耗低、運量大的優勢,形成了“舊資源—新通道—高價值”的轉化鏈條。
“與公路相比,鐵路運輸成本降低15%至20%,不受極端天氣影響,運力充足且穩定。”郭春寧告訴記者,近幾個月來,廢鋼運輸量穩步攀升,“綠色物流+迴圈經濟”模式不僅破解了傳統公路運輸的能耗難題,更讓相關企業獲得了穩定的低成本原料供應,實現跨區域産業協作共生。
量質雙升 多式聯運打通雙迴圈通道
在天津港南疆碼頭,一批從內陸運抵天津,又從天津國際陸港轉運至碼頭的貨物正吊裝上船。2024年以來,通過該通道發運的貨物已達2萬多噸,實現了“內陸工廠—陸港集貨—海港出運”無縫銜接。針對海外客戶需求,天津國際陸港量身定制鐵海聯運方案,每月開行專列,推出“保稅倉儲+定制班列”服務,助力國際班列開行量增長。
與此同時,國內班列業務量也在不斷攀升。憑藉天津南站的區位優勢,天津國際陸港的國內班列如同一條條經濟動脈,將京津冀地區與國內各大經濟板塊緊密相連。
今年以來,為響應國家提出的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的號召,天津國際陸港積極與長三角、珠三角、成渝等經濟區對接,著手開通鐵路快線,拓展國內物流網路。郭春寧告訴記者,預計年內將開通從天津到無錫南和蘇州西的鐵路快線,可以實現“當天發、當天到”,單箱成本較公路降低30%,重點服務長三角電子資訊和高端裝備産業。
“我們不是單純的貨物轉机站,而是産業鏈的組織者。”郭春寧舉例,為天津賽達工業園乙酸乙烯酯企業設計的“廠港直連”方案,實現了從生産車間到陸港的“零倉儲”運輸,單批次物流時間大幅壓縮。
智慧賦能 産業協同共破發展密碼
在陸港繁忙的裝卸現場,新能源無人駕駛車正按照智慧調度系統指令往返作業。這是天津國際陸港與同樣落戶南站片區的經緯恒潤公司合作打造的智慧物流試點場景。這種“物流樞紐+科技企業”的共生模式,為本地科技企業提供了應用場景,更助力傳統物流邁向智慧化。
放眼望去,天津國際陸港新拓展的500余畝用地上,一幅“樞紐經濟”的藍圖正加速落地:高臺庫將於年底建成,實現“叉車直裝火車”;謀劃“空鐵聯運”試點,探索無人機配送、航空快件分撥等新業務,助力低空經濟與産業集群融合,打造“天上無人機配送、地上無人車接駁運輸、軌上貨運班列通達全國”的立體物流網路;海關監管場所、保稅物流倉庫等核心配套項目即將落地,預計2025年底倉儲能力提升10倍,年吞吐量突破200萬噸。
從廢鋼迴圈到智慧物流,從低空經濟到空鐵聯運,天津國際陸港以樞紐功能激活産業協同,用創新模式暢通雙迴圈通道,産城互動、港城融合,為區域經濟高品質發展注入強勁動能。(記者 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