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播+|總書記感慨“這條路走對了”
聯播+芳菲五月,黃河之濱的洛陽城處處涌動著發展的熱潮。
“我們堅持發展實業,從過去洋火、洋皂、洋鐵等靠買進來,到現在成為工業門類最齊全的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這條路走對了。”
5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洛陽軸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洛軸)智慧工廠考察。在了解各種類型軸承産品的性能和用途、察看智慧生産線後,總書記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洛軸始建於1954年,是國家“一五”計劃重點工程之一。洛軸人傳承了“共和國長子”的紅色基因,始終以振興民族軸承工業為己任。
軸承,被稱為機器運轉的“關節”。70餘年間,一代代洛軸人不斷突破技術瓶頸,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十四五”期間,洛軸集團高端軸承已有13項科技成果達到國際水準。洛軸研發的時速350公里高速鐵路軸箱軸承已通過驗收,研發的盾構機系列主軸承打破了我國盾構機主軸承完全依賴進口的局面。
如今,洛軸正通過數智賦能,加快轉型升級,其産品系列涵蓋9大類型,共計3萬餘種,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太、工程機械、風力發電等領域,助推大國重器高品質發展。
洛軸的高速發展,正是我國製造業不斷創新突破,堅定不移走好實業興邦發展之路的縮影。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縱觀全球主要發達國家發展歷程,製造業始終是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
雖然一些發達國家製造業在經濟總量中佔比不高,但卻因掌控著高精尖製造技術,擁有一大批影響全球産業鏈、價值鏈治理的跨國領軍企業,從而在國際分工協作體系中擁有強大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製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
也正因如此,發展製造業一直被我國視為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中之重。
這些年,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製造業企業考察調研,將目光聚焦于“手撕鋼”、晶片、電子元件、先進材料等“明星産品”上。他説,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實體經濟是我國發展的本錢,是構築未來發展戰略優勢的重要支撐。
回望來路,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台拖拉機都不能造。“當時,我國一窮二白,連日用的煤油、火柴、鐵釘都稱為洋油、洋火、洋釘。”總書記在一次研討班開班式上這樣説到開國一代人的記憶。
如今,一批批大國重器上天、入地、出海。從“造不了”到“造得出”再到“造得好”,我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同時形成了全球産業門類最齊全、産業體系最完整的製造業生産體系。
一個國家一定要有正確的戰略選擇。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有著清晰的認識:任何時候中國都不能缺少製造業。
自2010年我國成為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以來,製造業增加值持續攀升,不斷邁上新臺階。但應該看到,我國製造業仍以傳統製造業為主體,大而不強、大而不優的問題亟待破解。
如何把製造業搞上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進一步指出,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培育壯大先進製造業集群,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發展。
得益於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升級改造,我國傳統産業裏的新質生産力正加快形成。
在智慧車間,智慧管理系統僅需三分鐘就能安排好未來一個月的生産計劃;廠房裏,“黑燈工廠”24小時不間斷生産;智慧控制室裏,大屏實時顯示生産指標、貨物流向等重要資訊……2024年,我國製造業技改投資比上年增長8%,明顯快於全部投資的增速。
先進製造業作為製造業産業鏈中的高端環節,具有高科技、高品質、高附加值、高效率等特點,已經成為各國競相爭奪的焦點。
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劇,我國經濟運作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製造業不能離席,也不得缺位。
下一步,如何鍛造製造業硬實力?
總書記在本次考察中再次明晰方向:“我們要繼續把製造業搞好,堅持自立自強,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推進産學研一體化,培養大批高素質人才,這樣中國式現代化才能夠真正實現。”
作為立國之本、強國之基,由大變強的中國製造,必將書寫出更加輝煌的新篇章,推動中國號巨輪朝著高品質發展破浪前行。
總監製丨駱紅秉 魏驅虎
監 制丨王敬東
主 編丨李璇
編 輯丨李丹
視 覺丨郝鳳林
校 對丨李璇 李珊珊 宋春燕 毛長志 梁雅琴
出 品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支 持丨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