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覽山川美 領略人文情——新疆在綠水青山間書寫文旅融合發展的生動答卷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中國式現代化】?
“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與美。”新疆的遼闊土地上,不僅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有歲月流轉下的古老人文與現代風潮。而今,新疆文旅産業快速發展,在綠水青山間書寫了一份“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的答卷。
2024年,新疆累計接待國內外遊客3.02億人次,同比增長14%;遊客總花費3595.42億元,同比增長21%,各項指標創歷史新高。
行走在沙漠與綠洲的間隙處,漫步于冰川下的高山草原上,無論是敲開一扇維吾爾族民居的大門,還是掀開偶遇的一處哈薩克族氈房的簾布,都會驚喜地發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早已在這片廣袤的大地上生根發芽。新疆加強文旅産業集群建設的步伐,實實在在帶動各族群眾致富增收、提升各族群眾生活水準。飽覽山川之美、領略人文之盛、探尋心靈寄居,每位到訪過新疆的遊客,都深深體會了一把“最是新疆看不夠”。
秀麗的風光唱響“大美新疆”
新疆位於亞歐大陸腹地,“三山夾兩盆”的壯闊河山,就像一本永遠也翻不完的畫冊:春日的伊犁河谷,杏花盤著山腰層層粲然盛放;夏天的喀什古城,馕和烤肉的濃香流淌在街頭巷尾;秋季的北疆草場,哈薩克族牧民正手持長鞭驅趕牛羊;冬雪裏的禾木,“潑水成冰”成了當下年輕人的浪漫……
要問新疆哪最為迷人,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答案。但毫無疑問,秀麗的風光是新疆之旅的頂級體驗。
天山南麓的褶皺裏,阿克蘇的山水奏響了一曲自然奇觀的交響曲。天山托木爾大峽谷以赭紅色岩壁為紙、風蝕水刻為筆,將億萬年滄海桑田的故事寫成了“峽谷之王”的絕唱;塔格拉克村的草原,在春風拂過天山後,被新綠覆蓋成了“雲端上的綠野仙蹤”。
清晨,隨著天山最高峰托木爾峰雪線被晨光喚醒,阿克布拉克村的炊煙嫋嫋升起,牧民圖尼艾力 艾依熱提正將新鮮的馬奶酒裝進玻璃瓶。
“三年前,這裡連手機信號都不穩定。”在圖尼艾力的老照片裏,雜舊的小院、泥濘的小路格外醒目。現在,修葺一新的院落迎來了不少客人住宿。
近年來,阿克蘇地區聚焦打造“全域全季一站式體驗大美新疆旅遊示範區”和“龜茲世界文化遺産旅遊目的地”,落地111個重點項目夯實旅遊基礎設施,“阿克蘇號”“托木爾號”特快旅遊專列發行,37條航線架起空中便捷交通。
“浙江援疆系統謀劃並實施文旅援疆‘雙珠’計劃,充分挖掘阿克蘇地區作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産城市資源稟賦,聚力打造托木爾世界自然遺産和龜茲世界文化遺産兩條明珠帶,建成了一批標誌性成果,助力天山托木爾景區成功創建地區首家國家5A級旅遊景區。”阿克蘇地區行署副專員,浙江省援疆指揮部黨委委員、副指揮長朱磊告訴記者,阿克蘇地區持續加大對星級旅遊飯店、等級民宿、旅行社、餐飲行業等涉旅從業人員培訓和監管,開展市場規範行動,為廣大遊客提供放心、安心、舒心的旅遊環境。
5月15日,有著“小獨庫”之稱的伊昭公路正式恢復季節性通車,較2024年提前22天。作為連接伊寧市與昭蘇縣的交通要道,歷史上是古絲綢之路“弓月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長122公里的路途,碧空下綠草成茵、叢林外雪山連綿。“這條公路美不勝收,讓人激動與興奮。”來自雲南省的遊客馮薇高興得難以言表。
基礎設施日益完善、服務品質日益提升,新疆自駕遊更加火爆。當前,新疆5A級景區達到18個,獨庫公路、伊昭公路、盤龍古道、S101線、阿禾公路等多條知名網紅公路讓交通日趨便利。不僅如此,依託智慧旅遊平臺,新疆為自駕遊遊客提供路況、天氣預報、景點介紹等資訊,提供落地自駕、異地還車、領航代駕等靈活多樣的自駕服務,“詩和遠方”更加觸手可及。
天山南北的民俗風情綻放奪目光彩
熱情奔放的歌舞、風格獨特的民居、絢麗多姿的服飾、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新疆的民俗風情旅遊資源得天獨厚。近年來,全疆各地加大開發民俗旅遊資源,系統推進歷史文化街區基礎設施提升、文化展示傳承、公共空間更新等項目建設,古城街巷的一磚一瓦、街頭巷尾的一食一味,都成為可觸摸、可體驗、可傳播的文化符號。
走進伊寧市喀讚其民俗旅遊區,就如同走進了一座建築博物館。街區裏,兩萬多戶特色濃郁的居民庭院星羅棋佈。當陽光爬上民居的藍色窗欞,這座古老街巷正在用滿墻深淺不一的藍,編織著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曾經,喀讚其只是一個破敗的老街區,經過整體打造後,已經成為一處大型原生態人文景區。“第一次來伊寧,我就被這兒的景色深深吸引了,而且還有這麼多美味,真是非常棒的體驗!”來自北京的遊客李帆説。
近年來,喀什古城強勢“破圈”,一躍成為新疆文旅的“現象級IP”。走進古城高臺民居,曲折的小巷四通八達,每家每戶門前的裝飾各不相同。推開“高崖上的土陶人家”大門,入眼的是滿屋的土陶、製作土陶的泥巴和工具。76歲的吐爾遜 肉斯坦坐在門口,喜迎進門參觀的遊客。老人是喀什古城裏有名的土陶藝工匠,也是維吾爾族模制法土陶燒制技藝第七代傳承人,經他手捏過的瓶瓶罐罐數不勝數。
此外,英吉沙的土陶村、莎車縣的十二木卡姆,為越來越多的人熟知,疏附縣“中國新疆民族樂器村”則借力廣州援疆項目,將熱瓦普、都塔爾等民族樂器打造為文旅IP。喀什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如同散落在綠洲的珍珠,不斷綻放奪目光彩。
分佈在天山南北廣袤大地上的近萬處歷史文化遺存,是豐富的旅遊資源。今年4月,歷經多年保護加固與壁畫修復,吐魯番勝金口石窟首次向公眾開放,吸引眾多遊客和文化愛好者一探魅力。勝金口佛寺始建於唐西州時期,現存洞窟13個。文物保護工作者們克服重重困難,只為讓石窟能夠展現在世人面前。
今年年初,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公佈了2024年旅遊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十大典型案例以及15家示範景區、20個民俗文化旅遊優選點。布爾津縣禾木村、疏附縣新疆民族樂器村、皮山縣塔吉克民俗風情園、阿瓦提縣刀郎部落景區,以及獨山子區獨庫公路博物館、昌吉市新疆新輝紅色記憶博物館等20個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的文化旅遊點入選。
“我們充分發揮旅遊促‘三交’中的經濟功能、文化浸潤功能、深度交融功能、教育功能等方面的巨大作用。”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資源開發處處長段玉明説,遊客和當地群眾通過旅遊,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彼此,進一步交往交流交融。
特種旅遊實現“流量”與“體驗”雙贏
五月的克拉瑪依,沙海與鋼鐵的協奏曲響徹雲霄。2025新疆特種旅遊節主會場,陽光灑在金色的沙漠上,動力傘如同彩色的鳥兒在空中翱翔。遠處,越野愛好者猛踩油門,改裝車轟鳴著衝上沙丘,捲起的煙塵與低空盤旋的滑翔機交織。觀眾的歡呼聲直衝雲霄:“這才是新疆的‘硬核’浪漫!”
新疆,正用邊、古、荒、奇、險、少等元素重構旅遊版圖。天山托木爾大峽谷的低空飛行、大海道的越野摩托車賽、塔克拉瑪幹沙漠的戶外露營、喀納斯湖的溪水漂流、烏孫古道的徒步探險等多種特種旅遊業態次第綻放,遊客可以盡享“上天、入地、穿沙漠”的極致旅遊體驗。
“近幾年來,特種旅遊已成為全疆文旅産業升級發展的重要戰略支點。”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成員、副廳長余潔透露,“我們以‘文旅活動+特種賽事’的新模式,實現了景區門票、餐飲住宿、特色商品等消費板塊全線增長,全域旅遊活力迸發。”
“新疆特別適合摩托車越野、汽車越野。我跑了四屆環塔拉力賽,每一個彎道的征服,都是對勇氣的考驗。”2025環塔國際拉力賽八一鋼鐵車隊發車儀式上,車手阿巴斯 加帕爾説。今年的環塔拉力賽,將在阿克蘇地區、和田地區、喀什地區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四地,上演驚險、刺激與激情。這項跨越數千公里的環塔克拉瑪幹沙漠越野賽事,成為全球賽車手、國內汽車製造廠商、賽車愛好者共同關注的競技聖地。
特種旅遊的“特”字,在新疆還有更多維的詮釋。得益於環塔賽事與旅遊深度融合,賽事沿途,選手與觀眾還可以感受獨特文化脈搏:從麥蓋提縣到于田縣,卡姆藝術表演、“新疆曲棍球”——麥熱球、艾德萊斯綢織造演示輪番上演。特種旅遊不僅是冒險,更是對文化交流交融的解碼。
夜幕降臨時分,伊犁新源縣那拉提草原的篝火點亮夜空。“白天極限挑戰,晚上篝火狂歡,不亦樂乎。”第七屆“那人、那車、那山”那拉提草原騎行節選手阿合江 奴爾旦艾力,在完成17公里騎行與徒步攀登2700級臺階後激動地告訴記者。
“我們將體育賽事IP覆蓋面拓寬至遊客,形成‘白天賽事體驗+夜間文化消費’的全時旅遊場景。”那拉提景區旅遊發展管理局局長王蘇文表示,“看風景、品生活,樂享度假旅遊,實現‘流量’和‘體驗’雙贏。”
截至2024年,全疆精心提升旅遊業態升級,打造了640家A級景區,建成101家滑雪場,數量躍居全國首位。當前,新疆大力發展探險遊、研學遊、康養遊、沙漠遊、低空遊等特種旅遊,創新開發邊境旅遊、跨境旅遊等産品,不僅在該領域躋身全國“第一方陣”,更在全國旅遊版圖上刻下新疆印記。
(本報記者 趙明昊 靳昊 孫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