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文化中國行 | 南北風俗話小滿

2025-05-21 21:01:00
來源:農民日報客戶端
字號

  麥穗初齊,桑葉正肥,小滿節氣已悄然到來。

  “江南沃野過插秧,江北麥麩便灌漿。”在北方,冬小麥等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雖未完全成熟,但已顯露出豐收跡象;在南方,降水明顯增多,江河湖泊水位上漲,水波盪漾,正是水稻插秧的關鍵時期。

  我國幅員遼闊,受緯度位置、海陸分佈、地形地勢等因素影響,各地小滿時節的農事活動存在較大差異,因此也流傳下來迥乎不同的小滿習俗,成為小滿的獨特節氣“信號”,鐫刻在大江南北的風俗長卷中。

  北方冬小麥的麥梢開始泛黃,夏收大幕即將拉開。此時在陜西關中地區,“看麥梢黃”習俗依舊溫暖。出嫁的女兒會帶著新麥做的饃饃等禮物,風塵僕僕地趕回娘家,關切詢問父母夏收的準備情況,幫忙收拾農具、歸置糧倉。這份牽掛與關懷,都凝結在“麥梢黃,女看娘”的諺語之中。

  “小滿會”是北方人民獨有的慶祝方式。舊時,官府會組織舉辦祭典,祈求麥收順利。民間百姓在“小滿會”上趕廟會,買種子、買農具、買牲口,為接下來的“三夏”大忙做好準備;今時今日,人們已無需通過集會購買農資農機等,但“小滿會”承載的那份人間煙火氣和鄉情卻依然得以保留。比如在河南濟源,每年的“小滿會”都熙熙攘攘,特色小吃、雜技表演、戲曲演出等攪熱著現場氣氛,村裏還不時還請來隔街對唱的戲班,老百姓扶老攜幼,陶醉其中。

  在南方地區,“小滿動三車”的習俗流傳千年。“三車”即水車、油車和絲車。田裏的剛插的秧苗需要充足水分,因此要踏水車翻水;收割下來的油菜籽也需動用油車來榨油;蠶寶寶結了繭,養蠶人家要整理好絲車,準備繅絲。

  相傳,小滿正好是蠶神誕辰,因此江浙一帶在小滿節氣期間盛行“祈蠶節”。祈福巡禮、聽戲唱曲,近日,在江蘇蘇州盛澤古鎮的先蠶祠裏,一年一度的“小滿戲”正在上演。盛澤古鎮自古以來為綢都,有著“日出萬匹、衣被天下”的美譽。從古至今延續下來的“小滿戲”傳統習俗,以絲竹管弦詮釋著千年不絕的蠶桑禮讚。

  “小滿到,插秧忙,雨潤萬物禾苗壯。”在湖北枝江産稻區,“泥倉子”習俗則將農事化作歡樂的儀式。東道主請人栽秧,即將完工的人們便切換到“玩泥巴”模式,在嬉笑打鬧中將泥巴塗抹到友人的全身,預祝五穀豐登。如今,“泥倉子”已發展為鄉村旅遊項目,吸引著躍躍欲試的都市人們體驗農耕樂趣。

  “枇杷黃後楊梅紫,正是農家小滿天”,小滿時節的風景不只是風吹麥浪和滿田青秧,江南枝頭的枇杷和楊梅此時也已熟透。在蘇州東山、杭州塘棲等枇杷主産區,枇杷金燦燦的,十分誘人。摘上幾個,輕輕掰開,肉厚汁甜;而在浙江余姚、慈溪等地的楊梅基地,楊梅宛如紫色瑪瑙綴滿枝頭,甚是可人。難怪蘇軾在嘗完兩盤楊梅後,也忍不住讚許道——“閩廣荔枝,西涼葡萄,未若吳越楊梅。”

  在嶺南及以南地區,小滿時節也有著獨特的飲食習俗,吃苦瓜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項。嶺南及以南地區氣候炎熱潮濕,小滿時節氣溫進一步升高,人體容易上火。而苦瓜作為一種具有清熱降火、解毒明目功效的蔬菜,便成為人們在小滿時節餐桌上的常客。

  南北習俗雖不同,但小滿作為最富有美感和哲學意蘊的節氣,似都指向了小得盈滿的人生狀態。“小滿小滿,麥粒漸滿”,北方農諺裏麥穗將熟未熟的期待,恰似人生將滿未滿的留白;“小滿小滿,江河未滿”,南方諺語中江水欲盈未盈的克制,又暗合滿而不盈、滿而不溢的東方哲思,道盡人生最熨貼的圓滿。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楊鈺瑩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