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報效祖國 建功西部|青春舞動非遺夢——重慶銅梁龍舞創新發展見聞

2025-05-20 14:39: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一條金色長龍淩空騰躍,衝破黑夜的寧靜,時而扶搖直上,時而低回盤旋……龍身蜿蜒遊走間,姿態變化萬千,引得臺下觀眾陣陣喝彩。

  在夜幕中舞動這條長龍的,是重慶銅梁龍藝術團競技舞龍隊。這是一支青春洋溢的年輕隊伍,隊員以“00後”居多,年紀最小的成員僅18歲。

  銅梁龍舞是以“龍”為主要道具的舞蹈藝術,興起于明,鼎盛于清,以動作豐富、氣勢恢宏為特點,是中國龍舞的重要代表之一,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龍珠再高一點!”“龍尾注意節奏!”訓練室裏,重慶銅梁龍藝術團副團長蔡明燦正在進行動作指導。他是一個相當“嚴厲”的師父,隊員們動作不標準、誰慢了半拍,都逃不過他的眼睛。

  龍舞表演中,動作難度最高的是“舞龍珠”。舞龍珠的隊員在臺上“跑第一個”,要引領龍頭、控制節奏,往往壓力也最大。

  一年前開始練習舞龍珠時,銅梁龍藝術團競技舞龍隊隊員周林直言“心裏發怵”,“很多高難度動作我都是第一次接觸,做起來有些吃力,比如競技龍的開場‘單腳飛燕’動作等,有時需要手持龍頭、在沒有支撐的情況下直接站上隊友的肩膀。”

  在師父的指導和隊友的鼓勵下,周林漸漸克服技術困難,如今已能在旋轉騰挪間將龍珠舞得行雲流水,在正式演出中從未出現過失誤。

  

  5月12日,重慶銅梁龍藝術團競技舞龍隊隊員在訓練。新華社記者周思宇 攝

  龍舞兼具力量與美感,對演員的體力要求高,18至25歲正是黃金年齡。今年47歲的蔡明燦,16歲就被教練選中學舞龍,師從銅梁龍舞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黃廷炎,已與龍舞結緣30餘年。

  “銅梁龍舞有近千年曆史,民間傳承從未斷代,越來越多青年加入傳承行列,促進了這項藝術的創新性發展。”蔡明燦介紹,以前龍舞以街頭表演為主,動作相對簡單,近年來融入雜技、舞蹈、戲曲等元素,創新衍生出200多個動作,觀賞性大幅提升。

  龍舞的發展,離不開一代代舞龍人的堅守與傳承。重慶市銅梁區文化旅遊委主任嚴勇表示,近年來當地深挖龍文化內涵,出臺關於龍舞傳承發展的系列政策,持續擦亮這一國家級非遺名片。目前,全區100多所中小學建有舞龍隊、開起龍舞特色課堂,6萬餘名學生在校就有了舞龍經歷。

  融入“中國風”的服裝更加美觀,交響樂的使用凸顯出龍舞的磅薄大氣,輕便的道具更易於操控……這些有益創新讓這項古老的藝術煥發新活力,吸引了更多年輕人踴躍學藝。

  

  這是1月25日在重慶市銅梁區奇彩夢園景區拍攝的火龍表演(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黃偉 攝

  如今,發源於巴渝鄉土的銅梁龍舞,已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載體之一。璀璨奪目的高樓火龍、氣勢磅薄的大蠕龍、剛勁迅猛的競技龍,都曾跨越山海,在30余個國家的舞臺上綻放。

  “在海外表演時,許多華人特地來觀看,他們説,非常高興能看到從家鄉來的龍舞。”“半路出家”的龍舞演員秦新松説,訓練過程中時常會受傷,但一想到可以讓更多人感受龍舞的魅力,自己就不會退縮。

  “因為熱愛,所以堅持;因為堅持,所以收穫。龍舞正是在一代代的接續傳承中,持續煥發著青春活力。”蔡明燦説。(記者周思宇、吳夢桐)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