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走通“最先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上海多維度支撐科技成果轉化

2025-05-03 18:50:00
來源:解放日報
字號

  作為一所非傳統工科強校,華東師範大學去年成為全國首個實行科技成果全部所有權賦權的高校,2024年成果轉化交易金額同比激增近68倍,達4.76億元。

  作為一所傳統工科強校,上海交通大學依然表現搶眼,自2020年以來的有效發明專利産業化率達到近20%。其試點的多項科技成果轉化舉措,已向13個省市推廣。

  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鏈中的重要一環,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實現高品質發展的關鍵突破口之一。近年來,上海激活創新生態,多維度支撐科技成果轉化孵化。

  判斷一個産業化環境是否友好,“最先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是兩個重要的風向標。

  【“最先一公里”,有一段關鍵的路要走】

  萬事開頭難。在成果轉化的“最先一公里”,有時需要的不僅僅是科學家的勇氣。

  科技成果轉化也能“把脈問診”?4月17日,華東師範大學舉行了第六期科技成果 “轉化門診”。自2024年9月24日開診以來,“轉化門診”以“集體沙龍”和“一對一深度問診”形式,吸引了全校29個院係、110個項目122人次的參與。目前,專家團隊已遴選出20個項目進入密切跟進及概念驗證階段。

  第五期“轉化門診”特別邀請了華師大生命科學學院孫越副教授,作為轉化門診的 “明星案例”。孫越一直希望將原創的泥炭蘚種植技術轉化,雖然此前接觸過一些有合作意向的投資人,但由於缺乏經驗,對於究竟是“橫向項目合作”還是“入股成立企業”,她始終下不了決心。正是在“轉化門診”的“把脈”之下,專家條分縷析地解答了她的疑惑。此後,經過多次“特需門診”,僅用兩個多月就明確了設立企業的轉化路徑。如今,該項目已進入中試啟動階段。

  如今,復旦大學江灣校區一條馬路之隔的上海國際綠色低碳概念驗證中心,對於復旦師生來説已熟門熟路。去年8月,在概念驗證中心助力下,復旦大學李慶教授團隊創立了上海蓋斯智測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在這之前,最讓他苦惱的是,儘管團隊設計出了世界首個線上監測工業煙氣可凝結顆粒物的原型機,但一直沒法産業化落地。

  這其實是科學家在成果轉化時經常遇到的一道“坎”。從一紙專利到一個産品樣機,有一段關鍵的路要走——“概念驗證”。以李慶團隊為例,原型機只需解決技術原理,而産品涉及外形工藝設計、資訊化編程、工程級別感測器以及生産成本等,這非科研團隊所擅長。上海國際綠色低碳概念驗證中心負責人孫劍峰告訴解放日報記者,他們牽線對接了青島一家企業合作開發,僅3個月就製作出了首臺産品化樣機。此後,借助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的“技術合夥人”,李慶團隊又與南京一家企業合作生産第二代樣機,預計2年內形成5000余萬元創新增值。

  去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學概念驗證中心聯盟啟動,為“大零號灣”區域上海交通大學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和科創企業提供概念驗證服務。此前,學校已建立了生物醫藥、智慧機器人、前沿技術等多個概念驗證中心。未來,通過概念驗證中心聯盟建設,上海交通大學將規劃建設10+個概念驗證分中心,整合1+億元以上概念驗證基金,資助100+個概念驗證項目,培養1000+名創新創業人才。

  上海交通大學持續探索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創新,近幾年先後承擔國家部委的10多項改革試點任務,著力解決“不能轉”“不敢轉”“不會轉”等問題。他們率先建立體制內外混編的轉化專員隊伍;首創高校成果轉化系列高級職稱聘任辦法;創立全新的技術轉移專業碩士學位培養體系,在教育部支援下,構建自主招考、校企聯培的培養體系,成立交大中銀科技金融學院,增列技術轉移專業碩士學位點。

  上海理工大學成立16個跨學科、跨學院的創新團隊,與企業、醫院等合作以産品為導向開展研發;組織技術轉移專員隊伍,開展技術披露、技術培育、項目遴選,並通過概念驗證,推動科研成果走出“最初一公里”。

  自2001年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建立全球第一個概念驗證中心,概念驗證已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步驟。近年來,上海持續提升飛鏢創新研發中心、新微創源等12家高品質孵化器的服務能級,部署一批專業實驗室和概念驗證中心,探索超前孵化、深度孵化和孵投聯動。2025年一季度,全市孵化載體平均月度新增孵化企業180家左右。

  當下,上海正聚焦新材料、新能源、合成生物等領域開展高品質孵化器遴選培育,“成熟一家、推動一家”,計劃至今年年底,累計建設20家左右高品質孵化器。

  【“最後一公里”,需要更徹底放權鬆綁】

  在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里”,往往助推一把,科學家遇到的工程化難題、融資難題也迎刃而解。

  華師大作為全國首個實行科技成果全部所有權賦權的高校,科技成果作價形成的股份全部歸科研人員持有,後續企業發展良好情況下向學校支付賦權成果總價的30%,企業經營不善還可專利轉回抵銷債務,減少科研人員創業壓力。受此激勵,學校科研人員創業熱情空前高漲,2024年利用職務科技成果新設企業近40家,其中“全賦權”轉化項目6個。

  去年9月,上海理工大學李清都教授創辦的“卓益得”人形機器人公司順利融資1億元。按以前的作價入股轉化方式,智慧財産權由學校和科研團隊共用,投資人因此對程式複雜的國資管理心存顧慮。直到去年7月,上海理工大學出臺了“完全賦權”改革措施,投資人紛至遝來,“卓益得”估值水漲船高達10億元,僅僅賦權兩個月後,公司完成了此輪融資。

  “除了完全賦權,我們還有其他‘自選動作’。”上海理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主任廖玉清告訴解放日報記者,對於全部賦權的職務科技成果,按照第三方評估確定賦權價格,其中80%獎勵給科研團隊,20%作為賦權對價支付給學校。完成人向學校支付賦權對價時,學校科技園對於落地園區的項目享有10%的優惠協商權。

  以“全球醫療新技術的締造者和策源地”為目標,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通過賦予科研人員更多權益和自主權,激發一線臨床工作人員創新活力,將臨床問題凝練為科研課題、工程問題,推動了一批符合臨床需求的新技術在診療中快速落地、迅速推廣。

  瑞金醫院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艾普強粒子設備有限公司聯合研發首臺國産質子治療系統,在性能參數上與國際先進設備相當;與復星凱特合作,完成中國首例商業化淋巴瘤CAR-T患者治療;與術銳公司聯合研發首臺國産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

  瑞金醫院還與多家知名企業、孵化器和創投機構合作成立專項産業基金,為科研團隊成果轉化提供資金支援。

  當改革進入“深水區”,需要更徹底放權鬆綁,方能真正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打消投資人顧慮。

  上海在全國率先推動了多項改革。比如,“賦予所有權+約定收益”全部所有權賦權模式,僅今年1季度以來,已有22項科技成果實施全部所有權賦權,轉化金額超過10億元,孵化公司13家,吸引超過6.5億元意向資本投入。

  上海在全國率先出臺省級智慧財産權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盤活存量專利,4.3萬餘件專利進入國家可轉化專利資源庫,累計轉化7600余件。

  上海充分發揮産業基金科技風向標作用,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去年總規模900億元的上海三大先導産業母基金成立,目前該基金第一批已遴選出4隻合作子基金。今年1月,總規模100億元的未來産業基金對外發佈子基金遴選申報指南,將重點圍繞顛覆性創新、多學科交叉創新以及前沿平臺性技術方向的孵化和早期投資,助力硬科技企業培育和未來産業高品質發展。今年4月初,該基金完成了首個直投項目決策工作。今年3月,目標總規模100億元的上海生物醫藥並購基金正式成立,將圍繞生物醫藥龍頭企業,推動實施並購投資,提升龍頭企業創新能力和産業能級。

  從書櫃到貨櫃,並非易事。改革的春風下,期待有更多束之高閣的專利走下書櫃。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