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消費市場保持升溫勢頭

2025-04-27 10:07: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在一系列提振消費政策推動下,今年以來我國消費整體狀況持續改善。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4671億元,同比增長4.6%,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1.1個百分點。多位專家表示,下一步,要積極穩就業、促增收、減負擔,提升居民消費能力,不斷優化消費環境,增加優質消費供給,保持消費市場持續升溫勢頭。

  增長態勢良好

  3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9%,增速比前2個月加快1.9個百分點,高於2024年以來各月水準。在促消費政策作用下,服務消費市場供給豐富優化,居民消費活力不斷釋放,服務零售保持平穩增長。一季度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5%,增速比前2個月加快0.1個百分點,高於同期商品零售額增速0.4個百分點。

  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副主任鄒蘊涵認為,商品消費和服務消費都保持了良好增長態勢,發揮了較好的支撐拉動作用。從商品消費看,家用電器、通訊器材、數位産品等消費好于上年同期。從服務消費看,電影、文旅等消費保持蓬勃發展,拉動餐飲、住宿等其他消費品類增長。

  城市商業增速穩定,一季度商務部重點監測的全國50個步行街、商圈客流量、營業額同比分別增長5.7%、5%。縣域消費市場持續升溫,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7萬億元,同比增長4.9%,增速高於城鎮0.4個百分點。農村電商蓬勃發展,全國農村網路零售額6697.5億元,同比增長5.1%;農産品網路零售額1965.3億元,同比增長6.4%。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麗芬認為,縣鄉消費市場活力日益增強,佔比穩步提高,成為消費增長新動能。數字化下沉帶動就業和消費下沉,為縣域帶來現代消費方式和消費增量。

  商務部研究院流通與消費研究所研究員關利欣表示,隨著擴內需促消費政策發力顯效,一季度消費市場持續回升向好,綠色消費、服務消費、新型消費需求旺、增勢好、活力足,消費亮點不斷涌現,消費創新動能增強帶動潛力加速釋放。

  政策發力顯效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把“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列為重點任務。今年3月中旬,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一系列政策舉措,進一步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打開消費市場新空間。

  自去年8月份加力實施家電以舊換新政策以來,全國消費者累計購買以舊換新家電産品超1億台,其中今年購買已超4000萬台。今年以來,全國6.7萬家銷售門店開展電動自行車以舊換新,累計換購新車376.4萬輛,相當於去年置換總量的2.7倍。

  政策的延續性為市場注入了活力和信心。“今年開年,以舊換新政策進一步加力擴圍,啟動早、時機準、落地快、效果持續釋放。”鄒蘊涵説,3月當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創去年以來單月新高,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影響較大。

  關利欣稱,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啟動以來,多部門聯合出臺專項行動方案,舉辦促消費活動等,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費、增後勁。

  也要看到,在多重因素影響下,消費者信心和預期偏弱、部分消費需求未充分滿足、消費環境有待優化等問題仍客觀存在。

  統籌兩個市場

  當前,外部環境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穩定受到衝擊,我國外貿承壓明顯。專家表示,提振消費對支援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助力外貿拓內銷有促進作用。

  關利欣認為,針對外部環境對我國出口的不利影響,提振消費工作應把更多外貿優品納入以舊換新政策支援範圍,推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實現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協調發展。

  鄒蘊涵表示,應幫助外貿企業暢通與商場超市、電商平臺、供應鏈企業等的對接洽談渠道,降低進入國內市場的成本,提高效率。

  4月中旬,“外貿優品中華行”活動在第五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期間啟動。商務部副部長盛秋平表示,開展“外貿優品中華行”,是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的創新舉措,有利於幫助企業利用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優勢,有效應對外部衝擊,也有利於發揮外貿優品供給優勢,助力提振消費。

  近年來,我國內外貿一體化取得長足發展。商務部會同有關部門,圍繞解決標準認證、市場渠道、銷售回款等問題,開展內外貿一體化試點、實施企業領跑行動等,推動內外貿一體化水準穩步提高。

  數據顯示,去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當中,有8.7萬家企業實現了內外貿一體化經營,同比增長6.3%,經營比例達17%。目前全國已培育2200多家內外貿一體化領跑企業。從地區看,9個內外貿一體化試點地區確定602項試點任務,已完成80%。浙江、上海、廣東等經濟大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內外貿一體化經營率達到30%左右。

  接下來,我國將做好央地聯動、政企協同,舉辦更多影響力廣的活動,共同推動內外貿一體化取得新突破,為穩外貿、促消費、惠民生作出更大貢獻。(經濟日報記者 馮其予)

[責任編輯:滕丹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