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
作者:宋建曉(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福建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
發展新質生産力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産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這是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著眼保障糧食安全和實現農業現代化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日前發佈的《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提出,“以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引領,以産業急需為導向,加快以種業為重點的農業科技創新,推進重大農業科技突破,以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推進農業強國建設”。新時代新征程,我們必須深刻領會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的內涵要義與實踐要求,為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段泊嵐鎮瓦戈莊村綠色增糧先行示範區,農民採用植保無人機為小麥噴灑葉面肥。新華社發
1.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引擎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的關鍵要素。新質生産力的發展既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等基本要素的質態變化,又包括這些基本要素優化組合的有效提升,同時還需要尊重自然條件、社會歷史條件和生産關係的差異。與農業新質生産力發展要求相比,我國農業各生産環節均有科技創新與生産要素優化配置的空間。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不僅要根據現實需求“適地而為”,還要依據地域特色“借勢而興”,這就要求結合中國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和小農生産的現實特徵,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産要素集聚,遵循農業科技創新的一般規律,開展農業科技創新的特色實踐。
縱觀農業發展史,每一次先進要素注入農業領域,都極大釋放了科技生産力。如,拖拉機、收割機等裝備技術廣泛應用於農業,農業規模化、專業化、區域化、社會化大生産促使産出超過生産者生存必需,農業勞動生産率得到極大提升。現代種業、化肥、農藥等生物技術及新的要素組合方式廣泛應用於農業,進一步提升了土地産出效率。數字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深入運用,使農業生産的內涵和外延得到極大豐富,勞動生産效率、土地産出效率和農業全要素生産率也得以不斷提升。實踐證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現代資訊技術正在從根本上變革傳統農業生産方式。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必須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引擎。當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已整體邁進世界第一方陣,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3%,但仍面臨科技産業融合“兩張皮”、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科技創新機制“散片化”等問題。應根據各地農業産業發展需求和特點,精準佈局農業科技研發方向,對不同産業和企業進行分類指導,避免“一刀切”和盲目跟風。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找準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的突破口,加大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種,推進生物育種産業化,加快國産先進適用農機裝備等研發應用,拓展人工智慧、數據、低空等技術應用場景,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依據不同地區農業生産條件和科技基礎,統籌各類農業創新資源和力量,全面加強有組織科研,構建梯次分明、分工協作、適度競爭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2.發揮産業融合的乘數效應
産業是經濟之本,是生産力變革的具體表現形式。農業産業迭代升級是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優化組合和更新躍升的結果。從生産力的系統協同發展來看,在多種科技要素聚集、突破、轉化牽引下,産業結構將不斷向高能級演替,傳統産業、新興産業、未來産業三者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必須加快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促進新興産業與傳統産業深度融合,不斷夯實農業新質生産力發展的産業基礎。
産業深度融合發展是改革所需,也是發展大勢。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農業生産基礎單薄,“靠天吃飯”現象明顯,糧食産量較低,工業和服務業相對薄弱,産業融合程度較低。為此,我國加強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改變落後的生産條件。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改革不斷深化,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不斷提升,化肥與農機普及應用帶來糧食産量翻倍,農業基礎鞏固加強,工業和服務業發展水準不斷提高。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農機裝備水準和農業機械化水準大幅提升,農業、工業、服務業也走向協同發展。特別是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一代資訊技術為産業深度融合提供了有力保障,打破了既有的産業邊界,也帶來了産業鏈的大幅度延伸和拓展、農業服務業蓬勃發展、農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大量涌現。歷史經驗表明,傳統産業作為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的堅實底座,不能忽視和放棄,要依據不同的資源稟賦和産業基礎,尊重産業發展客觀規律,充分發揮發展潛能和比較優勢,打好“特色牌”、下好“先手棋”,穩紮穩打發展新質生産力。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應充分發揮産業融合的乘數效應。當前,部分農業産業還存在“追新求新”現象,農業領域的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一旦脫離傳統産業的支撐,不能迴圈起來,就容易出現“斷鏈”現象。應深入推進優勢特色産業集群、現代農業産業園、農業産業強鎮建設,實施農村産業融合發展項目。優化傳統農業産業佈局,從客觀實際出發,結合各地區的發展定位,找到有效可行的結合點或突破口,選擇一些適宜發展的新興産業進行重點佈局,構建省級—國家級—世界級集群梯次培育發展體系,在發達地區率先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進一步優化未來産業佈局,鼓勵各地結合自身優勢自主探索未來産業發展方向和路徑,在未來産業佈局基礎好、科教資源優勢突出以及發展潛力大的地區,建立國家未來産業先導示範區,佈局一批國家未來産業技術研究院。
3.不斷探索制度創新
制度創新要與新質生産力發展相互適應、相互促進。生産力和生産關係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二者的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即“人們所達到的生産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發展新質生産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産關係。因此,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體制機制,完善相關規則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産力更相適應的生産關係,促進各類先進生産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産力集聚,大幅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産率。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大力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業現代化與綠色發展,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些為農業新質生産力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我國在農村改革領域不斷調整和優化生産關係,在生産關係不適應生産力發展要求時,積極主動變革和調整生産關係,推動生産力實現一次又一次躍遷。在邁入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的新階段,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變革生産關係中與農業新質生産力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消除不利於農業新質生産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助力農業高品質發展。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必須不斷探索制度創新。當前,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程度較低,農村資金外流、融資難、融資貴,勞動力單向流出,人才下鄉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在一定範圍內仍然存在。要充分認識到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長期性和複雜性,保持足夠歷史耐心,審慎穩妥推進改革,由點及面開展,推動土地制度改革再深化,在嚴守耕地紅線前提下,完善農村集體土地徵收制度,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完善鄉村振興投入機制,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發展多層次農業保險,重點支援農業強國建設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援計劃,堅持本土培養和外部引進相結合,加強高校涉農專業建設,提升職業教育水準,建強農業強國建設人才隊伍。全面實施鄉村産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鄉村人才引進、扶持機制,持續做好配套的後續服務。
《光明日報》(2025年04月21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