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丨“一季報”成績單亮眼 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向新力”十足
2025年,中國經濟開局怎麼樣?今天上午,國家統計局公佈了一季度的關鍵經濟數據,答案就在其中。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我們提出了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而開好頭至關重要。面對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一季度中國經濟復蘇的熱度和趨勢怎麼樣?有什麼突出的亮點?我們來聽聽專家的解讀。
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産總值318758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4%。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 付淩暉:一季度國內生産總值同比增長5.4%,這個速度從去年以來季度增速上來看,屬於比較高的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當中保持在前列的水準。充分體現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以及我們發展的潛力,為實現全年的預期發展目標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除了經濟增長的速度,一季度,中國經濟復蘇的“熱度”怎麼樣呢?我們可以從一些先行指標、高頻指標中看出些端倪。
作為重要的經濟監測先行指標,採購經理指數,也就是PMI能夠及時捕捉經濟變化趨勢,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運作的景氣狀況。3月份,我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升至50.5%,比上月上升0.3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運作在擴張區間,製造業景氣水準繼續回升。同時,挖掘機指數、電商物流指數等多個高頻指標也釋放出經濟回升向好的積極信號。
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郭麗岩:從採購經理指數等等先行指標來看,我們國家的實體經濟,尤其是製造業的內在穩定性還是較強的。像鐵路、船舶、航空航太設備等等高端製造業領域,它的預期指數都在較高的景氣度區間。結合像是增值稅開票數據來看,數字技術、綠色技術相關應用的銷售收入都是雙位數增長,這説明製造業不光穩住它的相關增量,它的結構優化,不斷提升發展品質方面也是成效明顯。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資訊中心産業經濟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魏琪嘉:從微觀領域看,比如挖掘機指數的變化,體現在基建領域的開工率在持續提升。像一些新開辦、新註冊企業的數量變化情況,也看到我們經營主體的經營意願和活躍程度在進一步提升。同時,消費領域像首發經濟相關的指數以及線上、線下消費的活躍程度來看,都體現出向上、向好的明顯發展態勢。
一季度,生産端和需求端的一些主要經濟指標也呈現出加快回升的態勢。從生産端看,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5%,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3%。從需求端看,開年以來,一批重大工程掀起開工熱潮,以舊換新政策加力擴圍,全國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4.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6%。
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10.3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進出口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連續8個季度超過10萬億元。其中,出口規模突破6萬億元,實現6.9%的較快增長,在壓力下展現了較強的韌性。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資訊中心産業經濟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魏琪嘉:外部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還是客觀存在的,但這也倒逼企業轉型升級,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對於超大規模經濟體來講,關鍵還是要聚精會神辦好自己的事。外貿領域的韌性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按照既定的目標,加力提振國內有效需求,同時積極推進對外開放合作,外貿出口的韌性將得到進一步體現。
“穩”的同時,一季度,中國經濟有何亮點呢?其實,一些熱點事件已經提前給我們釋放了信號。先來説説新消費。
今年春節,電影市場火熱開局,總票房超95億元。票房冠軍《哪吒之魔童鬧海》就像一匹黑馬,不斷刷新票房紀錄。電影熱映帶動的不僅僅是票房,“電影+旅遊”“電影+文創”等新消費也蓬勃興起。電影IP相關衍生品,像是手辦、冰箱貼等銷量持續飆升,業態和場景的融合創新讓文旅消費仿佛也踩上了“風火輪”。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資訊中心産業經濟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魏琪嘉:業態、場景的融合創新從大背景看,是供給和需求雙優化、雙升級的必然結果。隨著需求日益多元化,個性化消費的特徵越來越明顯,兩者相互賦能的現象也越來越明顯,就是説生産為需求賦能,同時需求反過來也為生産賦能。我們也看到當前,首發經濟、文旅消費、冰雪經濟等等,其實不光是一類産品,而是一系列産品、一個産業鏈的創新和發展,也體現了我們經濟在轉型升級中的活力所在。
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郭麗岩:我們各地調研也發現,像是文旅農融合、文旅體融合都有很多經典案例,帶活了人流,帶動了當地鄉村振興、特色産業發展。很多案例還借助數智化技術來賦能文旅農産業鏈條。一方面更好滿足了居民家庭對於新奇特這類新場景的消費偏好,另一方面也帶動了當地上下游相關産業的深度融合。
從冰雪旅遊到賞花經濟,從科技賦能,沉浸式體驗,到旅居康養,健康消費……文旅新業態、新場景不斷創新,也帶動了服務消費提質升級。一季度,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5.0%。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 付淩暉:根據文旅部的數據來看,一季度旅遊出行的人次同比增長5.9%,旅遊人員的花費增長7%。根據稅務總局有關的一些情況來看,休閒、觀光、公園、遊覽等消費增長比較好,尤其在今年一季度,電影票房收入增長超過40%。這些都顯示出中國居民在消費當中對服務消費的升級態勢仍在持續。未來,服務消費的發展對於整個居民消費的增長支撐作用會來越來越明顯。
今年以來,以舊換新政策加力擴圍。我國將安排3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擴大“換新”補貼的品類範圍。在多輪政策驅動下,消費市場潛力被進一步激發。其中,智慧家電、智慧手機、服務機器人等智慧産品的生産和銷售成為新亮點。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 付淩暉:家電類當中,智慧産品、智慧消費産品都保持比較快的增長。節能産品的家電,我們現在看到限額以上,增長增速在40%以上,這些也體現出了大家在消費觀念的轉變,以及對於整個消費的轉型效果在逐步顯現。
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郭麗岩:智慧化發展不僅是單件商品智慧,它也會為整個智慧家庭從單件智慧到智慧家庭生態系統的轉變提供良好的支撐。與此同時,智慧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明顯提升,市場滲透率明顯增加,也會為智慧網聯新能源車相關市場發展、産業拓展提供良好的機會。
最新一代的智慧終端産品有個共同特徵,那就是與人工智慧大模型的深度融合。今年年初,國産大模型DeepSeek火爆出圈,引發落地應用熱潮。從我們用的智慧手機、電腦,到政府的政務系統,還有很多企業都紛紛接入。技術的不斷迭代升級,讓人工智慧加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帶動高端製造快速發展。一季度,新能源汽車、3D列印設備、工業機器人産品産量同比分別增長45.4%、44.9%、26.0%。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 付淩暉:人工智慧對於相關算力的需求增長,會帶動相關産品。一季度伺服器的産量同比增長超60%,整合電路製造業增加值增長超過20%。下一步來看,我們覺得人工智慧的發展對於市場需求擴大、生産提升的效果會進一步顯現。
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郭麗岩:中國的人工智慧大模型很大一個特色和亮點,通過演算法的改進進一步降低成本,使得大模型走入了尋常百姓家,服務於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和生産,也使得很多中小企業能借助這樣的大模型進一步降本增效提質。當前,人工智慧+相關行動在穩步推進,就是要把數字技術、人工智慧技術與製造優勢和市場規模大的優勢進一步結合起來,讓我們國內超大規模市場潛能,加速轉變成人工智慧+等等新興産業的産業競爭優勢。
人形機器人,是人工智慧技術的集中體現,也是未來産業的重要賽道,2025年正迎來新的風口。今年春晚舞臺上,一群穿著花襖扭秧歌的人形機器人出盡了風頭。生産這些機器人的宇樹科技,其四足機器人銷量佔全球市場的份額已經超過60%。而近期,以宇樹科技、DeepSeek等6家科技企業為代表的“杭州六小龍”備受關注,正是當下中國“以新應變”,發展新質生産力的縮影。
今年全國兩會,“智慧機器人”“具身智慧”等關鍵詞首度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人形機器人、商業航太、低空經濟、生物製造等新産業新賽道,正在點燃新的增長引擎。一季度,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7%,比上年全年加快0.8個百分點。高技術産業投資同比增長6.5%。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 付淩暉:近年來,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三新”經濟在整個經濟當中佔比穩步提升,已經接近20%,數字經濟發展也比較快。從一季度的情況來看,新動能的成長對於經濟的支撐作用在繼續顯現,智慧消費品的製造業增長達到11%,智慧車載設備增長超過20%,像智慧無人飛行器的製造,增長也超過40%。這些也都反映出我們在創新發展驅動下,新增長動能在增強。
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郭麗岩:近年像商業航太、生物製造、具身智慧等領域不斷有新技術新産品突圍,加上像商業航太發射場等新型基礎設施相關的一系列配套,這類新技術新産品産業化和市場化規模不斷拓展。中國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內需正在扮演支撐經濟的穩定錨和主動力的作用,隨著一系列標誌性改革舉措落地,會進一步加快內部産業向新、向高攀登的動力釋放,以我們做強夯實國內大迴圈的確定性來應對外部不確定性的挑戰。
開局關乎全局。在“一季報”成績單裏,我們看到中國經濟復蘇有活力,高品質發展有“向新力”,未來發展有潛力。當然,今年國際上的一些不確定因素,像是美國濫施關稅等仍然會給中國經濟增長帶來壓力,實現5%左右的增速目標絕非輕而易舉。不過,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下階段,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把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落實到位,我們有信心不斷推動經濟回升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