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推動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光明論壇】
作者:張月昕(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延遲。”在山東青島,農技人員奔波在田間地頭推廣新型地膜和配套技術,一壟壟馬鈴薯穿上“環保新衣”;在河南滑縣,植保無人機配合貼片式滴灌帶將水和肥料精準送達麥苗根部,“滴灌+水肥一體化”新模式節約水肥30%以上;在廣東河源,冬季種植的固氮植物紫雲英被翻耕還田,化作滋養土地的生態綠肥……眼下,各地耕耘圖景“綠”意盎然,折射著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的有力步伐。
農業是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領域。此前,農業農村部印發《關於加快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促進鄉村生態振興的指導意見》,圍繞4個方面明確10項重點任務,提出到2030年,我國將初步構建綠色低碳迴圈的農業産業體系;在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方面,日前出臺的《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也作出專門部署。政策引領的強化,凸顯了當前加快農業生産各環節全鏈條綠色轉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為推動農業産業集約化、綠色化、低碳化發展,近年來有關部門組織實施了化肥減量化行動、黑土地保護工程、綠色種養迴圈農業試點等一系列重點行動,統籌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大力推廣綠色高效農業技術和生産模式。在支援性政策和市場機制的合力帶動下,我國農業投入品持續減量增效,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準明顯提高,綠色優質農産品供給能力進一步增強,農業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目前,我國化肥農藥使用量呈連續下降趨勢,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超40%,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90%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秸稈綜合利用率、農膜處置率分別超過78%、88%、80%。
打造綠色低碳迴圈的農業生産體系,對於保護農業資源、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也是滿足品質農産品消費需求、提高農業整體效益的必然選擇。作為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農業的發展高度依賴土地、水、生物多樣性等自然資源和條件。我國總體上人多地少水缺,每人平均農業資源較為緊張,要確保農産品的穩定供給、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改變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的傳統農業生産方式,將自然資源承載力作為基準,一體統籌農業生産和生態保護。
以耕地保護為例,為扭轉黑土地退化趨勢,我國自2020年啟動實施了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保護性耕作是指在不翻耕或少翻耕土壤、地表有秸稈覆蓋的情況下進行播種,達到蓄水保墑,培肥地力,減少土壤風蝕、水蝕的目的。在東北四省適宜區域,保護性耕作已逐漸成為玉米等作物的主流耕作技術,穩産增産的同時有效保護了珍貴的黑土地。
推動農業綠色轉型,科技創新扮演著關鍵角色。智慧農業讓作物吃上“定制營養餐”、改良技術讓鹽鹼地“長”出新糧倉、種養迴圈變“生態包袱”為“綠色財富”……現代農業科技日新月異,物聯網、人工智慧、生物育種、微生物技術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極大提升了農業生産的效率與精準度,這為農業可持續發展開闢了更多路徑,賦予生態農業廣闊前景與無限可能。更加充分地發揮農業新質生産力的支撐作用,需要強化目標導向和應用驅動。一方面,聚焦優質品種培育、土壤修復、廢棄物處理利用、病蟲害綠色防控等關鍵環節和瓶頸,加大科研投入,注重研發適合小農戶、家庭農場等應用的小型化、低成本、易操作的新技術新設備,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生態類型下的綠色發展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另一方面,加大綠色技術推廣力度,廣泛開展配套技術整合推廣示範,創新推廣方式方法,讓農民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會、用得上。
推動農業綠色轉型,耕地紅線、面源污染源頭減量、禁漁禁牧等剛性約束不可或缺,而要實現發展方式的長期根本轉變,還需增強各類主體的內生動力。這要求我們堅持增産與增效、生産與生態相協調,走好品質興農、綠色興農的發展之路。釋放農業的生態價值,可將鄉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作為突破口,延伸産業鏈條,優化要素組合,順應綠色消費潮流,鼓勵發展生態種植養殖、綠色産品加工、鄉村文化體驗、休閒養生、養老服務等新産業,形成複合型迴圈經濟産業體系。在浙江安吉,當地依託竹林資源發展生態旅遊,並積極開展林業碳匯交易試點,“空氣賣錢”鼓起了村民的腰包。實踐證明,讓廣大農民成為生態農業的受益者、綠水青山的守護者,農業綠色轉型的動能才會更足、更持久。
《光明日報》(2025年04月14日 02版)